拆不走的人情味 忘不了的家鄉菜
老眷村老美味
前些日子,一位在眷村長大的朋友帶我到「村子口」吃飯。不是村子入口處,而是一家位於台北市八德路的眷村菜小館,名字就叫作「村子口」。才走進店裡,王老闆就對著身旁的朋友大喊:「我記得你,上次來是坐那邊!」我們先是被老闆的大嗓門嚇了一跳,又被他的好記性嚇第二跳。
館子四周高樓林立,附近早就沒有眷村了。接近中午,人潮開始湧入,坐在大圓桌的我們東挪西移,讓幾個位子給還沒坐定的上班族。一起併桌吃飯的都市陌生人,幾聲道謝寒晅之後,似乎開始有些熟悉。不久,水餃、麵點、小菜上桌,耳邊不時傳來老闆像是看到朋友上門般的親切招呼,我竟有種來到真正眷村的感覺。這裡的麵,可口不在話下,但佐以濃烈的「人情味」,更讓菜色加分。
美食作家焦桐曾說,西元一九四九年,不只是歷史大改變,也是台灣人的口味大改變。放大來看眷村飲食文化,八大菜系同時移植到台灣,料理的樣貌因此變得更加多元活潑。然而究竟什麼是「眷村菜」呢?專業烹飪講師李德全在高雄楠梓的眷村長大,他在著作《道地眷村菜》中提到,「其實眷村菜並不是一個菜系,它是當時配合環境跟物資所變化出來的家常菜。」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