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一個小鎮,台灣的縮影
一條魚,一個人口不到兩萬的台南小鎮,為什麼讓《商業周刊》耗費四百二十九天追蹤?
因為這條魚、這個小鎮,像極了台灣的縮影。
台灣,很小,四面環海,缺乏天然資源,對全世界開放,從來都是我們的唯一選項,也是島上子民們天天面對的現實。只是,對中國的開放,情感的矛盾、經濟的機會、敵大我小的恐懼,總是糾結在一起,梳理不清。
然而,從石化到電子業,全面跟我們進行肉搏戰的南韓,已與美國、東協、歐盟等國簽下自由貿易協定。一旦南韓與中國簽下協議,對中國這個全世界成長最快速的市場,我們的立足點就與南韓拉平了。勝負三年,必見分曉,此刻談黃金十年,恐怕緩不濟急。
對中國開放,大家都該積極面對了。ECFA今年啟動後,一場兩岸最大的開放浪潮正開展,人流、錢流、物流全面位移,一場前所未有的改變,正在台灣各個角落上演。
就如同去年八月,在學甲小鎮展開的故事般。有人擔心,中共藉此統戰;有人質疑,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還有人擔心,中共會以商逼政。以上答案,皆為Yes!
然而,在學甲幾近駐點採訪一年的主筆賴寧寧,傾全力還原一張政治訂單背後的真相,從她筆下四十四篇日記,六萬字原稿中,我們發現台灣人民的務實,肚子與腦袋可以是完全獨立的。至於過度依賴?經歷數代的塭仔生活,漁民們總會發展出自己的應變之道。
一百九十四年前,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出「比較優勢」理論;在自由貿易下,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比較優勢,都可以透過跟他人的分工,獲取最大利益;白話點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任何人都不須妄自菲薄。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讓自己不可取代,才是關鍵。
至於阿共的統戰呢? 法國經濟學家帕西,因提出自由貿易讓國家間因相互依賴,降低戰爭的機會,而獲得第一屆諾貝爾和平獎。證諸早期芬蘭與俄羅斯的關係,十六世紀荷蘭、比利時對開放的不同態度都說明了,唯有拋棄意識形態,積極接近你的敵人,即便再小的國家,都能因擁抱開放而致勝。
〈大開放.大賽局〉系列,是《商業周刊》獻給台灣的百年賀禮,真實,也務實。未來,我們將持續觀察ECFA如何形塑台灣新貌。
本文完-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