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享平觀點

執著產地非好事

大前研一在《低IQ時代》書中,以日本食品為例分析了「產地造假」問題。書中的例子,像是靜岡茶中可以混入一定比例以下的鹿兒島茶,或是,北海道十勝酒中含有保加利亞桶裝酒,雖然是用來抨擊日本政府「智慧衰退」,但從書中論證也可看出,大前認為「消費者根本辨別不出產地味道的不同」,「世界全球化之後,食品生產地的價值,就不會像從前那麼重要。」

就葡萄酒而言,絕大多數消費者確實沒有能力分辨產區,更不用說那些產區內的村莊或特定葡萄園。但是世界全球化,食品生產地的價值,並沒有因此變的不重要。相反的,許多酒的價格,因產地之名水漲船高。產地原本是以人為的地理界域,承載附屬其上的農作與工法,如今產地早已成為品牌,甚至轉化成行銷與定價的一部分。結果是消費者必須多花許多成本,購買那些有產地/品牌背書的產品。

事情如果到這裡就結束,看起來沒什麼不對,因為這是每一種農產品都會面臨的問題。不過葡萄酒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知識體系:論述每每圍繞在產地的價值,文章更是時時歌頌產地的不可取代性。它形成一種智識氛圍,雖然提升了消費葡萄酒的文化附加價值,但同時也讓產地成為產品的絕對條件。於是,很多人將產地等同於品牌,購買行為千篇一律,代價是失去了屬於葡萄酒的冒險與創新。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