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那個」辦公室

好一陣子,《商業周刊》甚少以單一人物為封面故事的主題,尤其金融海嘯以來,許多企業老闆們被打翻了船,昔日的成功之道也備受考驗。

本期,很難得的,我們發現了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面孔。國際媒體形容他是「華爾街救世主」,我們則定義他為「新華爾街之王」,美國國務卿、財政部長、高盛執行長的影響力都遠不及他。

他,掌管全球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掌控資產若換算成GDP,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國家。美國次貸風暴後,佛州政府、AIG、摩根士丹利、聯準會等,都找上他幫忙拆解地雷,評估資產市值。

他,是勞倫斯‧芬克(Laurence Fink),貝萊德集團創辦人及執行長。

在全球金融市場再現動盪之際,主筆吳修辰、資深攝影楊文財特地飛抵紐約,專訪芬克先生。在專訪裡,最令我有感覺的是,芬克的「那個」辦公室。

二十三歲進入華爾街,芬克迅速竄紅,三十三歲時,金童卻因一味求利而虧掉一億美元。

「從明日之星到公司裡的笨蛋」,芬克當時的狼狽可想而知。這個烙印,既深且痛,形影不離的跟著他。此後,風險管理,成了芬克做決策時的最重要考量,並形成他與眾不同的營運模式。二十多年來,他拒絕暴利,即便公司因此成長相對平穩,但海嘯一爆發,華爾街百年集團紛紛隕落時,芬克反而在短短兩年內,逆勢稱王。

曼哈頓第五十二街上,在芬克昔日大跌一跤的辦公室,修辰問,為何決定搬回此地上班?

芬克停頓五秒、緩緩道出:「當這個樓層在出租時……,我真的在認真思考,我很焦慮,我不想搬回來這裡……,因為我在這裡的回憶並不好,坦白說,那是個很痛苦的記憶。」

二十四年了,芬克對「那個」辦公室仍然心有餘悸,可見當時有多麼痛。

每個人的一輩子,一定都有很痛的時候。然而逆境,可以是敵人,也可以是貴人。芬克,就是把逆境當成自己的貴人,從中汲取養分,戰勝自己,他的人生,也因而有了改寫劇本的機會。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