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至上,實話亦然

《商業周刊》上期封面故事「實物強權」,直指「紙鈔越來越不保值」,這是經濟法則,貨幣發行太多,就一定會貶值。

人類生存靠的是實物,一切「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東西,都是在生存不成問題的前提之下,才有它的價值。然而,人類社會的進步要素之一是「交易」,因為有交易,物的價值乃能不斷提升,這就是經濟。而貨幣的發明則大大方便了交易的進行,正因為太方便了,乃成為「不歸路」。甚至在通貨膨脹不可收拾了的情況下,人類社會都已經無法回到「以物易物」的狀態,只會「穀價翔貴」(物價飛騰)。通常那是天下大亂的先兆,而改朝換代有一項必要措施:發行新貨幣以示與民更始,順便「清理」前朝留下來的通膨爛攤子。重點在於,爛攤子幾乎是一定會形成的,因為政府鑄錢太方便了,也不受豐年、荒年的影響。

及至紙幣發明,那又比鑄幣方便多多。最初宋朝的「鈔引」只是提貨券(如茶、鹽等)。後來出現「交子」、「會子」,乃由匯票「進步」到紙鈔,「以尺楮(紙)代數斤之銅,千里之遠,數萬之緡,一夫之力剋日可到」。方便是方便了,日久「會子太多,而本錢不足,遂致有弊」。有什麼弊呢?「楮(紙幣)越多而越賤」,宋神宗時「新交子一當舊者四」,到徽宗時「一緡(金屬幣)當錢(紙幣)十數」,物價飛漲百分之一千多,宋朝也就亡了。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