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死後,論文被引用次數平均比假設還活著時少90%

學者活越久越出名

對藝術家來說,最遺憾的事或許是自己死後才成名,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小說《他死了沒?》(Is He Dead ?)就曾歸納一條「定律」:「每個藝術家在他死後總會被人賞識。」於是一群窮極潦倒的藝術家抽籤決定由一人假裝已死到臨頭,其他人冒充他的追隨者,大力宣揚這位藝術家作品是如何偉大,消息傳出後果然引起市場重視,原本這位藝術家畫作一幅八法郎還沒人買,隨著該藝術家「死」訊越演越烈,他的畫作被炒到五十五萬法郎成交(馬克‧吐溫筆下這位藝術家,就是創作出《晚禱》、《拾穗》等名畫的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藝術家「人死留名」才能提高作品身價,不過對學術工作者,特別是經濟學家來說卻正好相反,想讓自己研究成果流傳後世,不但不能早死,還得活越久越好。

兩位經濟學家(Joshua Aizenman、Kenneth Kletzer)的研究〈The life cycle of scholars and papers in economics——the "citation death tax"〉,爬梳經濟學家死後與其研究論文被引用次數變化,結果發現經濟學家死後,論文被引用次數也跟著大幅下滑。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