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國有化」之爭了
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葛雷姆(Lindsey Graham)、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以及雷根時代的第二任財政部長貝克(James Baker)均表態支持;現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及崇尚自由主義的民主黨政府則持反對意見。到底是什麼讓他們立場分歧?答案就是「國有化」。
一九七八年,卡特總統的經濟顧問卡恩(Alfred Kahn)使用「蕭條」這個字眼來預判當時情勢,此令卡特相當不悅。卡恩於是便換了個詞,改稱「香蕉」(編按:卡恩改口說:「我們有可能碰上四十五年來最爛的香蕉。」)。但無論怎麼稱呼,卡恩預言的衰退還是一樣發生;同樣的名稱遊戲也很可能發生在國有化身上。其實,國有化已經在進行了:不然,我們要怎麼描述聯邦政府就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美國國際集團(AIG)和接下來可能輪到的花旗銀行集團(Citigroup)所採取的行動?國有化不就已經是金融業的大型香蕉了嗎?
與此有關的爭論大多繞著語義打轉,但其背後至少牽涉兩個重要議題:損失誰承擔?如何才是整頓銀行最佳良方?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