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手救援,自由市場名存實亡?

企業國有化三大爭議

近來,各國政府紛紛將受難企業收歸國有,連一向主張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也不得不「左傾」。

全球金融海嘯席捲至今,各國政府紛紛對受難企業伸出援手,已引發一波企業國有化的浪潮:在英國——現代經濟民營化的始祖,今年二月將北岩銀行(Northern Rock)收歸國有;十月時,政府又宣布取得蘇格蘭皇家銀行(RBS)近六成股權,等於將該行國營化。

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政府提供七千億美元給金融業紓困,最近則砸兩百億美元解救花旗(Citi);加上之前兩大房貸機構房地美(Freddie Mac)與房利美(Fannie Mae)已被國營化、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幕後老闆也變成美國政府,最近的討論則集中在政府是否該對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三大車廠紓困。如果再加上之前瀕臨破產的冰島政府接管商業銀行,德國、荷蘭等國對出問題的銀行業注資,各國政府有形之手介入經濟程度已空前提高。

雖然目前政府還只介入幾個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的產業,但隨著經濟衰退,主張政府對更多企業紓困的聲浪越來越大。這波鼓吹政府救援企業的呼聲,被視為對自由市場信念的反擊,今年十月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就以「風雨飄搖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 at bay),來稱呼近來這波政府介入經濟的風潮。連一向篤信蘭德(Ayn Rand。編按:二十世紀初期一位鼓吹自利哲學的知名人物,葛林斯班曾自承受到她很大啟發)「自由放任」思想的美國前聯準會(Fed)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近來也坦承,過去四十多年來他一直相信自由市場會修正自己的錯誤,「但錯的卻是我。」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