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挑戰全球化

沒有人會懷疑美國是全球化的最重要推手。在東西冷戰結束後,美國的經濟大戰略就是在全球全面推廣自由市場的理念,美國政府透過國際協議與貿易談判試圖掃除所有阻礙商品、資本與資訊跨國自由流動的人為障礙。套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弗利曼(Thomas Friedman)的話,美國的政策就是試圖將世界壓成「平的」。

不過,二○○八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卻透露出完全不同的訊息,顯示出美國社會內部對於全球化的理念已經出現各種質疑的聲浪。許多候選人都開始議論全球化的經濟效用對美國而言,是否真的如眾多經濟學家所言「利遠大於弊」?他們懷疑繼續推動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加速多哈回合的貿易自由化談判,是否真正符合多數美國人的利益?甚至開始懷疑美國是否應該繼續敞開自己的資本市場。

這裡面最值得關注的是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這幾年她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態度出現明顯的轉變。在柯林頓(Bill Clinton)總統主政的八年,正是全球貿易自由化進展最快速的時期,一九九三年烏拉圭回合多邊協定就是在柯林頓手中完成,一九九四年生效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是柯林頓任內重要的政績之一。所以,柯林頓夫婦一向以支持自由貿易與反對保護主義著稱。而且這對夫婦與許多工會運動出身的民主黨人物很不同,他們與美國企業界關係異常親密,特別與華爾街金融業與矽谷高科技產業往來十分密切,並由此獲得大量的政治獻金。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