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銀行亞洲牽紅線 危機開始顯現

兩年前,荷包滿滿的對沖基金與私募股權公司察覺到亞洲蘊藏的豐富機會,群集香港及新加坡。它們很快就發現難題:該將資金挹注在哪裡?新掛牌公司的競爭是如此激烈,幾乎難以沾上邊,更別提獲得股份分配。它們也發現,參與購併一樣困難。除了澳洲以外,亞洲政府傾向於讓私募股權買方日子難過。在規模最大、最令人氣餒的中國,尤其屬實。

察覺到亞洲的小型、新創公司通常缺乏西方夥伴所享有、進入債市與股市的機會,投資銀行家下定決心扮演媒人婆的角色。

牽線結果是形成一個成長市場,其中對沖基金、購併團隊及投資銀行共同合作,出資協助規模太小、無法公開掛牌上市的企業,或成長速度過快以致寧願等待的公司。投資主要透過市場外可轉債證券,支付利息(有時是現金,有時是實物),然後透過最終公開掛牌上市或設定價值為證券定價。此投資存在四項共通要件:不像私募股權,此種投資並未提供管理控制;條款是由私人契約而非證券法訂定;時間有限,通常是三年;以及幾乎沒有任何相關的公開資訊存在。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