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的倦容、民意的笑容

三月十六日在政協、人大兩會正式閉幕後,有近千名的記者參加了中共總理溫家寶主持的記者會。這是他任總理以來第五次的記者會,觀察入微的記者都可以察覺到,溫家寶不像過去四場記者會那樣容光煥發、精力十足。這次他面露疲憊,神情憔悴;他的面容很傳神的折射出政協、人大的政治角色正在進行蛻變,「兩會」已經不再是一場行禮如儀的年度政治拜拜,而正要開始成為中國社會多元力量角力的場域。

人大與政協雖然是中共憲法下的最高民意機關,但由於官員占了七八成比例,加上中共黨組的運作,長久以來根本不能發揮「民意機構」的監督與制衡功能,因此常被境外媒體比喻為民主花瓶、橡皮圖章。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自主性社會力量抬頭、多元利益衝突日趨炙烈,「兩會」的政治角色開始出現明顯的變化,假戲開始真做。

要看一個民意機構是否名副其實,可以從兩個標準來衡量。一個是產生程序,一個是實際的政治功能。從產生方式來看,目前全國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的產生,主要是透過中共組織部的層層選拔與規畫,雖然涵蓋了大江南北與各專業領域的菁英,但仍不具備「民意代表」的形式要件。從實際的政治功能來看,這幾年來,幾乎所有大陸百姓所最關心的國計民生議題,都會在「兩會」期間激起熱烈的討論;關注經濟法案審議進度的各利益集團,也透過他們的代言人在「兩會」上反映意見;人大與政協甚至開始具備設定政策議題的功能,人大與政協的發言火力對於政府工作的優先順序形成明顯的壓力。兩會已經不再是擺著好看的花瓶。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