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印制中 布希恐踏入兩大陷阱

在下週由華盛頓飛往德里的十三小時飛行途中,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Bush)可以做許多比丟開厚重報告,蜷起身子讀讀佛斯特(E.M. Forster)最知名小說更糟的事情。拋開藝術價值,最重要的是《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是一個充滿誤解的虛構故事:錯誤的訊號、誇張的預期、不經意的冒犯以及不可避免的失望。這是有關一個熱切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到印度旅行時,引起混亂糾紛的寓言。

布希總統懷抱某種程度的驚喜期盼是可以寬恕的。印度是個貴重而新奇的大獎。它蓬勃發展的高科技服務產業,加上數千萬富裕的消費者,已經說服世界上許多商人,印度正在複製使中國大陸在不到二十年時間,從窮困之家轉型成發電廠的成長奇蹟。而且更令人注目的事實是,這個「新中國」可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政體,因此力促美國與印度建立更密切關係的辯論看似無懈可擊。

但情況也和從前大不相同了。美國過去一向忽略印度的存在。當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二○○○年抵達德里時,他是二十二年來第一位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而且對於布希總統而言,等了這麼久才展開訪問印度之旅並非一件好事。印度擁有核子技術,而且是世界上僅次於印尼,最多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家鄉;而且它是中國大陸的鄰國,許多美國決策者將中國視為:在最好的情況下,是日益茁壯的對手;最糟的情況下,則是未來的敵人。雖然印度在冷戰時倒向蘇聯,雖然印度公司在低階製造產業對美國服務業造成的競爭和中國工廠一樣嚴酷,但美國人卻鮮少以同樣的角度看待印度。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