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及韓國的出口部門充滿生產力,但其他面向卻乏善可陳,何故?國際競爭是也。

唯有「競爭」 能打倒既得利益高牆

為什麼有些國家富,而有那麼多的國家這般貧窮?為什麼深陷貧窮的國家要追上富國竟是那麼的難?這些是經濟學最重要的問題,也是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的問題。許多人都依循著亞當斯密的腳步,然而眾多亞當斯密的信徒中,近期卻再也沒有一個人的見解能比得上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創始所長陸易士(William Lewis)。他提出的答案,應該能讓這位《國富論》的作者感到滿意,也就是:不帶感情、鋪天蓋地、公平而公開的競爭。

經濟活動如何經營才能有生產力?這門知識沒有半點秘密。只要是想得到的產業,這世上總是有最成功的一群企業家能夠掌握箇中訣竅。投資人也都急切地穿梭世界各地,只為找尋一切可能獲利的投資機會。但很多國家找不到這樣的投資機會,而這些國家都存在有一些效率異常低落的生產者。

何以致此?原因是包括現有企業、貪官政客、尸位素餐之輩、編制內正式員工、政府津貼受益者在內,掌權者為避免被迫接受令人不安的經濟變化,合力反對競爭,而且這類抵抗也獲得反對自由市場競爭的知識分子聲援。其結果就是,世人普遍對「競爭」兩字心懷成見。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