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順位 能源擺第一

中國在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成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為了展開全方位、多元化的能源外交,北京就無法再把外交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台灣問題上。

一月十七日,當美國和歐盟國家正著手將伊朗核問題提交安理會之際,北京卻表示其一貫立場,即反對制裁,堅持認為談判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北京不是不知道此舉會得罪美國和歐盟,那為何仍一意孤行呢?道理很簡單,大陸已購得伊朗亞達瓦蘭油田五○%的股份,並在前年和伊朗政府達成備忘錄,將花費七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兆二千四百九十億元)用於未來三十年內購買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氣。

同樣,當美國提出對蘇丹實行經濟制裁時,北京揚言動用否決權反對。大陸在那裡耕耘十年,已投資二十七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六十七億元),獲得蘇丹大尼羅河石油開採公司的四○%股份。大陸官員說:「我們需要石油,因此就必須與那些產油國,以及潛在的石油輸出國建立良好關係,而蘇丹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五月底,大陸和烏茲別克簽訂一項關於共同勘探石油的協議,而這恰恰發生在烏國政府暴力鎮壓抗議民眾的兩週之後。當國際同聲譴責時,北京卻選擇和俄羅斯一起支持烏國政府;胡錦濤去年七月第二次出訪俄羅斯和哈薩克時,能源合作是重要議題;九月二十三日,溫家寶訪問俄羅斯,能源合作列入中俄總理第九次定期會晤的議事日程。一系列事件表明,從去年開始,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頻率與力度進行能源外交活動,能源問題已取代台灣問題,成為北京外交事務的頭等大事。

力爭掌握 全球石油供應分配主動權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