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往低勞動成本國 不是企業獲利保證
德國輪胎及汽車零組件製造商馬牌(Continental AG)幾年前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又面臨沉重的產品降價壓力,大家心想:這家公司大概會讓人買下來,否則遲早宣告倒閉。但短短三年間,馬牌業績起死回生,這塊招牌非但沒有因為被購併而消滅,反而獲利三級跳,股價足足是當年的四倍之多。箇中關鍵,是該公司全球供應鏈策略大轉彎,藉由中國、巴西及斯洛伐克的生產線降低成本,但同時保留德國及日本的研發團隊持續推出技術領先的新產品。
而愛默生電氣(Emerson Electric)近年相對順遂,沒有德國馬牌那麼戲劇性的轉折,不過這家公司也一樣重視成本控制,十年來的營業利益率穩定攀升。
一九八○年代中期,愛默生察覺各項產品市場的全球競爭日益升高,陸續將西歐和北美的採料、製造及工程部門轉移到低勞動成本國家,截至二○○二年,該公司製造類勞動成本已經有四四%分散到低勞動成本國家,比率較十年前高四倍,同時愛默生計畫繼續提高低勞動成本國家所占的採料、工程及開發成本比率,預計這個數字在二○○七年以前還會再翻一倍。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