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農會塵封的面紗

農會「膿」會,會裡多少骯髒事?

一年來,台灣不斷爆發農會擠兌的金融事件,可是多數人都是抱著看戲的心情,原因是根本無從改革起,追根究柢就是農會與黨政、派系複雜的共生情結。

ˉ自從去年發生彰化四信擠兌風暴以來,農會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骨牌效應,不只東勢、埔里、後壁鄉等農會陸續發生擠兌,在幾個月之內,共有十一家農會發生金融事件;今年屏東鹽埔農會又因總幹事挪用公款而致擠兌,農會一時之間又成為大眾討論的焦點。大多數的人都以看戲的心情在一旁觀看這個「百年老店」的問題,而不少深入了解農會實際狀況的人則異口同聲的指出,除非執政黨願意放棄地方輔選機器,不然就是要改朝換代,才能解決這個地方角頭長期把持的農會問題。

ˉ農會這個歷經百年(日據時代即已存在)的老店,早期確實發揮了穩定基層金融、發展台灣農業的重要使命。它與農民之間不只是機構與個人之間的借貸關係,而是緊密相連的依存關係。一位農村的子弟回憶以往與農會的關係指出,幾乎沒有一件事與農會無關,從買機器、拿種子、買農藥、拿老鼠藥,以至於收割、拿錢,都要跟農會打交道。而且農會的成員往往就是自己的親戚或鄰居,村民與農會就像一家人一樣。

ˉ這種緊密的日常生活結合,造成農會會員與農會牢不可破的依存關係。也使不少會員抱持「有錢存農會、沒錢找農會」的想法。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祕書長陳明吉指出,因為農會的成立旨在保障農民權利、改善農民生活等等,而且農會對會員的家庭狀況、處事為人都很了解,儘管沒有抵押品也會信用貸款給急需的會員,與銀行凡事要不動產抵押的做法差距很大,會員自然與農會產生深厚的互賴關係。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