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的感性與理性

選前一週的週末在大安公園運動的時候,抬頭看到立委候選人的布幅遙掛在高樓,不禁想到台灣從今年以來的選舉衝擊,政治真是令人瘋狂,也真令人憂心。

台灣做為新興的民主社會,政治人物為了勝選用盡各種感性激情的語言,打動選民。候選人與政黨為了激發選民的認同,不能沒有感性的語言,以便訴諸群眾的感情,打動心弦,激發行動,然而選舉過程中運用的激情語言,雖能打動認同各自候選人或政黨的族群,但用語言中排他性的激烈程度,對於不認同的族群所造成的傷害,卻是難以接受,而成為未來更加對立的潛在因素。

從一個人的心理來說,人們對於自己或自己所認同的族群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或尊嚴上打擊的時候,有強烈的反應。政治人物便有意無意借用這種群眾心理,來激發投票的行為。而選舉的結果非贏即輸,為了贏得選舉,政治人物更容易將這種群眾的心理推到極端,讓感性走入激情,而不去考慮到激情對立對於社會的長期傷害,或只想選舉之後再來彌補。但傷害之後的彌補,事實上是不容易的。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