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台灣史vs.中國史」的風波似乎已經過去,但對我這個史痴卻耿耿於懷,揮之不去。我不是學院派般講究考證,更反對意識形態主導「歷史為政治服務」,我一貫推動實用歷史,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讀歷史的目的在於讓今世之人勿再蹈前人犯的錯誤。

在前次風波當中有一個很小很小的新聞,「開台先師」、「台灣孔子」沈光文被提出來批評了一番,有人認為沈光文不配這些稱號,並引述教育部長杜正勝過去的一篇文章,說「沈光文看不起台灣」。我無意對沈光文的歷史評價多作著墨,然而,沈光文的故事卻的確有值得今日借鏡之處。

沈光文原本是南明的太僕少卿,為避清禍,先到了金門,又準備去泉州,卻因為船遇風暴,漂到了台灣。時值荷蘭人占領期間,等到鄭成功趕走荷蘭人,聽說沈光文在台灣,急忙請他出來辦學校,備極禮遇。鄭經繼位後,因北征失利而荒疏政事,沈光文寫了一篇(台灣賦)諷刺鄭經,差點遭到政治迫害,就逃到大崗山當和尚,再避往內門鄉,教番人(原住民)漢語、漢字,以行醫維生,等到鄭經死了,他再回到善化教學。由於他是漢人文化在台灣開始推廣教育的第一人,所以《台灣通史》稱他是「台灣文獻初祖」,而善化興慶宮獨一無二的供奉他與「五文昌」並列為「六文昌」。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