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風雲六百年——「鳳凰號下西洋」的聯想

香港鳳凰衛視的鳳凰號──一艘僅容三人的單桅帆船──七月下旬,將自江蘇太倉出發,以風動力的方式,沿著六百年前鄭和的足跡,經越南、文萊、馬來西亞……馬爾地夫、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聯酋、安曼,最後抵達肯亞,以一葉孤帆八個月,飄洋過海一萬里,來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

公元一四○五年,明永樂三年,三寶太監鄭和首次下西洋,此後二十八年,共七次,其中第二次,船隊人數二萬七千餘人,船兩百餘艘,「旗艦」即「鄭和寶船」,長一百四十米,寬五十米,乘五百餘人,比約一百年後哥倫布、麥哲倫的船大三倍以上,至於艦隊規模,則要到五百年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才被超越。其時也,中國的造船、航海、天文、科學、指揮、管理乃至綜合國力,全球第一。

鄭和晚期,朝廷即因航海開支浩大(明朝懷柔遠人的外交策略,厚往薄來,不計利益,與十八世紀後西方帝國主義作風完全相反),難以為繼,復又制嚴海禁,國勢漸衰。與此同時,西方歷經文藝復興、海權革命、工業革命、資本主義,以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為核心、西歐為範圍的近代經濟文明快速崛起後,方向出現了逆轉,西方的觸角開始伸向了東方,為攫取市場、控制資源,結合了重商主義、帝國主義及殖民主義的西潮不斷衝擊著東方,漸漸地,亞洲多數地區紛紛淪為被殖民的命運,荷、葡、西、英、法、德、俄、美等國不是競相劃分利益範圍,就成了殖民地的宗主國。這個時代,由開始到結束,約三百年。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