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科幻小說‧現實

我的閱讀範疇很狹隘,集中於企管書籍與室內設計雜誌,小說看得少,更遑論科幻小說。數月前,《商業周刊》邀請交通大學科幻研究中心主任葉李華演講,擁有柏克萊加大理論物理博士的他非常熱心推廣科幻教育,也帶來他的譯作<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這是我閱讀的第一本西方科幻小說。

透過二十世紀最頂尖的科幻小說家之一艾西莫夫的筆,我們隨著僕人機器人安德魯活了兩百年,看著他的主人一代代死去,看著「他」成為一家律師事務所的幕後大股東,看到一個有思考力的機器人探索「生命」的過程。探索中,我們看到科技進展的軌跡,看到該如何定義「人類」的探討。只有細胞組合成的生命才叫做人類嗎?最後,安德魯以選擇死亡,交換達成成為真正的人類的願望。

已逝的艾西莫夫除了科幻作家身分,也是波士頓大學醫學院教授。他的另一部作品<我,機器人>(I,Robot)被改編為電影後最近推出,再度掀起機器人話題的探討。

機器人與人類的互動,引發科技發展的人文意義。機器人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會介入多深?這包括人類的恐懼因素,及科技的進展。這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主筆黃惠娟執筆),我們從科技進展面討索:究竟小說的情節距離我們有多遠?

在家庭中,管家機器人的成熟度還低。但在工廠中,機器手臂已經扮演關鍵角色。在其他領域,如果你注意到三月十三日的一則日本新聞,可以看到全球第一位機器人指揮家Qrio的演出。此外,去年八月,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到捷克訪問時,攜帶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站立行走的兩足機器人「艾西莫」(ASIMO)當他的親善大使。「他」與捷克總理史皮德拉以捷克語交談並握手。

在醫學範疇,人與機器人的界線也在模糊中。iRobot公司總裁羅德尼‧布魯克斯描述一位研究員:「他的雙腿截肢,膝蓋以上全是人身,以下則是機器人。那對金屬大腿就是一種原型機器人,關節裡填滿了磁阻液、單電路板電腦、電池組、連接器,還有線材四處晃動……。研究人員把晶片植入動物體內(有時是人體)的肌肉裡,讓神經元成長,與晶片相連。人類和機器的直接神經介面,已經開始出現……」由機器人構建的一個新世界,正在形塑中,你應該要知道。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