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式「文革」

台聯立委建議將國立故宮博物院更名為「福爾摩沙博物館」;行政院將通過「台灣高科技人員進入大陸任職許可辦法」,以限制高科技人才前進大陸;同樣是台聯立委,打算配套提出「科技產業保護法」,對違規外移產業負責人及人才偷跑加處刑責。一連串動作,加上前此已付諸實施的護照加註台灣發行、外館易名、教科書改編……台灣儼然已進入到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全面「戒嚴」的時代。諜影幢幢,草木皆兵,忠誠掛帥,稍疑即斬,謂之台式「文革」,似不為過。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之初,當時兩地每人GDP均不及一百美元,起跑點是一致的。即使到了五七年,兩岸經濟狀況亦無太大差距。變化是從大陸搞反右運動開始的,及至六○年代中,政治運動變本加厲,「文革」十年,更是關鍵。從此大陸一路沉淪,兩岸發展落差亦越來越大。這段歲月,至今大陸人都不願回顧,不堪回首也。

「文革」有幾個特色:一、意識形態掛帥,唯左、唯社,反右、反資,凡非左派、非社會主義,一律視為毒草,必鬥垮鬥臭去之而後已;二、疑神疑鬼,互不信任,嚴密相互監視,鼓動彼此揭發;三、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國家社會終日終年只做一事:不斷內耗!你批我、我鬥你,毛澤東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不亦快哉。」鬥而能鬥出快樂,不亦怪哉;四、「要紅不要專」,「紅」是忠誠,「專」是專業,政治掛帥,意識形態第一,一個目不識丁的工人、農人,啥也不懂,只要效忠,就可以幹上領導;五、一切政策與建設,不考量成本、效益、利潤,只考量政治,而這個政治,私的成分還遠大於公的成分。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