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明珠」的邊緣化危機

變奏香港看不見的未來

1997年7月,香港擺脫了殖民地地位;眼前,港府將舉行第二屆特首選舉, 前後不到5年,淪落與衰敗的陰影,卻漸漸遮蔽了「東方明珠」的光芒。 中國大陸躍上世界舞台的同時,香港人卻陷入「負資產」的噩夢, 房價一蹶不振,酒樓、精品店一家家關門,失業率節節攀升, 香港,

香港人工作不忘娛樂,徹底奉行極樂主義。表面上,現在的香港人依舊維持馬照跑、舞照跳的生活,實際上,香港活力日益低迷,早已是不爭的事實。 (攝影者.駱裕隆 )

二○○一年耶誕假期前夕,冷鋒來襲的南中國清晨。香港油漆工羅福恩在深圳車站買了份香港報紙後,隨著人群一路跑進中國海關,通關後跨過羅湖橋,再排隊過香港海關,最後刷卡進羅湖火車站。

同時間,廣九鐵路從香港紅勘火車站開來的電車正停到月台邊。車門一開,一群香港來的上班族、打工仔、遊客、跑單幫的商人,正爭先恐後搶著往深圳的通關口跑去。

隨著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中國,與香港一水之隔的羅湖火車站,成了世上最忙碌的火車站之一。香港人倚賴這個火車站,一如以前依賴狹隘的啟德機場,火車載運香港人前往全新的經貿腹地;廣九鐵路串起了羅湖兩邊,並拉開海上香港全方位倚賴陸地中國的歷史序幕,重畫了香港的界線。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