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與樂觀

在樂觀之餘,令人憂慮的是結構性失業問題,即使景氣復甦,這些人可能仍找不到工作。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這些結構性失業人口轉化成國家「資產」,重新投入職場,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

日前(元月十一日)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接受媒體的專訪,記者問到「從九一一事件之後,近期景氣似有復甦之象,你認為今年景氣是否樂觀?」,而林董事長回答說「從前年底開始,台灣各方就開始唱衰台灣經濟,我當時就說,Nothing wrong with Taiwan,只是在景氣循環之下所造成的信心危機而已。從去年九一一事件之後,原本也認為將不利整體經濟情勢,但實際上,台灣的資訊產業在事件之後反而更好。今年我對資訊市場也是抱持樂觀的看法,包括筆記型電腦等產品,今年都將會有高成長。」

「Nothing wrong with Taiwan」是多麼有自信的一句話。事實上,這樣類似的觀點並不僅出現在林董事長口中,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等均說過類似的觀點。是什麼樣的原因令他們有如此的自信?是「競爭力」吧!在商場上的競爭當中,景氣的好壞,對競爭力好的廠商而言,只是賺多賺少而已;但對於競爭力差的廠商來說,卻是生死存亡的事。也就是說,景氣的起伏只是短暫的表象,競爭力的存在與否才是關鍵。廠商間的競爭是如此,而國家間的競爭亦是這樣。

記得去年每次有雜誌及記者朋友與我討論有關台灣景氣,他們都說我顯得特別樂觀,甚至在參加研究所同學聚會時,我樂觀的態度顯得特別篤定。在幾個月之前,《商業周刊》曾訪問過我有關台灣景氣與股市的議題,記得我是受訪者當中最為樂觀的,我當時回答說若我有餘錢,會將其全數投入股市。結果隔日竟有讀者打電話至台經院來詢問我有關選股的問題,我告訴他一個觀念,具備競爭力的廠商會是景氣反轉向上時的最大獲益者,例如台積電、華碩、廣達、鴻海等。後來等股市上漲了一段後,這位讀者又打電話來詢問持股是否應續抱,我委婉的告訴他,我是一個產業經濟研究者,並非是股市分析師,因此無法每日關注股市的短線進出,但是我還是告訴他景氣循環週期的可能時點。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