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教授趙義隆談企業全球化的挑戰

在你的領域中,你不能淪為二軍

台灣加入WTO之後,面對全球化的市場,企業該如何提升裝備?如何成為一個全球化的國際企業?以下是本刊專訪摘要。

趙義隆認為,全球化之後,市場會形成很多區隔,沒有一個贏家可以通吃全部市場。 (攝影者.翁挺耀 )

台灣企業早就和國際市場接觸,所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台灣企業的影響不大。殺傷力最強的,是過去受到政府保護的企業。倒是隨著WTO之後,市場更開放,消費者選擇更多樣化,企業的商機也會更多樣化。

我並不同意「贏家通吃」論點,拿國際品牌耐吉(Nike)運動鞋來說,Nike雖然席捲全球,但是,也只限於運動鞋市場,Nike不可能占有全世界所有鞋子市場的三成。因為全球化之後,市場會形成很多區隔,所以,不會有一個贏家通吃全部市場,例如電信,不會只有中華電信,手機、筆記型電腦也會有很多品牌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信用卡不只有威士(Visa),還有萬事達(Master)。

只能說,全球化之後,跟著大家走的那一個主流區塊會比以前大,當這一區塊的市場變大,業者就會結盟或合併。例如汽車,由賓士購併克萊斯勒之後,帶動合併風,很多國際大藥廠也在合併,他們透過合併變大。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