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篇──彈性活力的轉型典範

黑手、磚塊淬煉出玻璃基板

一家「黑手」工廠、一間地方營建公司,兩者都是台灣最典型的傳統企業,他們用轉型來應付冷酷的經濟變局,徹頭徹尾改變。他們曾遭遇什麼挫折?如何咬牙走過?在他們轉型過程中,台灣中小企業的活力和彈性精神展現無遺。

頂著烈日高照的「粗工」形象,與身著無塵衣的「高科技菁英」圖像,形成強烈對比,為了未來,這是昌益不得不做的抉擇。(中為楊玉全) (攝影者.許永縉 )

高雄楠梓工業區旁的一個舊廠房中,一台一台大型車床、銑床發出巨大聲響;另一邊,一間密閉的無塵室中,幾位員工身著全罩式的防靜電衣,正在悄無聲息地組裝半導體零件。傳統和科技對比強烈的景象,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公準精密明年要成長兩倍的秘密基地。

另一邊,在高雄前鎮加工出口區裡,經營房地產十三年的昌益開發,擁有一棟六千坪的廠房。廠內員工不是揮汗在建築工地裡挑磚塊,而是穿著密不透風的防靜電衣,在無塵室中默默地低頭忙碌著,他們手中的產品是一片片的LCD(液晶平面顯示器)玻璃基板。

「轉型是為了活下去!」公準精密董事長蘇友欣與昌益榮譽董事長楊玉全不約而同說出一樣的答案。一個是「黑手」行業,一個是地方型建築公司,都曾經是台灣經濟快速成長時期,最典型的中、小企業。過去的台灣奇蹟有他們的血汗,就在大家驚覺台灣競爭力流失之時,他們展現台灣人特有的彈性、善於因應環境改變,為變局做好準備。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