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走出一條路

本期《商業周刊》內容,充滿著濃厚的冒險和實驗精神。

有關於甫落幕的大學生國際電腦設計大賽的特別報導,有國內遊戲軟體產業正在崛起的業者,以及〈實驗室裡的台灣新經濟〉生技專題報導。

暑假剛開始,學生的休閒活動也開始豐富起來。對X、Y世代來說,玩電腦遊戲不失為一個既省錢又具高度娛樂價值的休閒方式。封面故事〈遊戲產業小天王,虛擬經濟大富翁〉,呼應了這個漸漸熱起來的市場,報導了國內幾家研發製作電腦遊戲軟體,而且在市場上已有相當成績的廠商。

這些廠商並不像網路公司那樣,在一、兩年內快速竄起、聲名大噪,而多半是默默耕耘數年,累積相當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經驗。他們這一路並不一帆風順,所以也學會穩扎穩打;他們儘管也算年輕,但少了一份狂傲自滿,多了一份沉著毅力。

雖然現在也都開始要走上網路,跨出台灣,但顯然並不好高騖遠。這是不同於硬體製造的代工業,或虛擬世界的網路業的另一種經營格調。

再看看甫載譽回國的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六名小將,能在國際間贏得肯定,實在是台灣人莫大的榮耀。這件事證明了台灣教育的資源並不差,可以培育出具有國際級水準的學生,甚至比他們還優秀。

但是,預想十年、二十年後,這些學生會是在做些什麼?

我們不願意想像,當他們成為台灣新一代的科技富豪時,卻還是靠著做國際代工的生意而致富。因為,他們並不比他們的客戶差!他們應該有更好的路。

總要找出一條路來,一條自己的路。就像生物科技產業,在台灣慢慢發芽一樣。

學校是個大搖籃。在生技產業方面,已經有幾家大學院校踏出了第一步。不管是從基因研究下手,或從農業生技切入,能擁有自己的天空,建立自己的一畝田,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事實上,從本報導中,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其實有相當好的研究水準,但是人才和資金卻是最大的問題;而只要有資金,就可以培養自己的人才。李遠哲院長和何大一博士,都曾對台灣未來發展生技產業,寄予厚望,尤其希望政府的資金,應率先介入。

過去中國人在基礎科學的領域已經缺席太久,如今我們正好有機會重新為自己找到一塊新生地,卡位、耕耘、安身立命。除了網際網路,生物科技也是一個轉折的機會。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