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財務績效總體檢,四大天王新登場

銀行購併,誰吃誰?

台灣第一宗由政府主導的大型銀行合併案即將登場-台銀、土銀、中信局合併後,資產總額高達三兆七千多億元,可望擠入世界前七十大。面對這股合併熱潮及未來加入WTO後的國際競爭,國內金融機構準備好了嗎?由《商業周刊》委託中華金融學會,耗時四個月,針對銀行、產險、壽

十一月中旬,美國廢除了實行六十餘年的葛拉斯.史帝格爾(Glass-Steagall)法案,此後,美國的金融業獲准跨業經營,同一集團下可發展銀行、保險、證券相關業務。市場預期,另一波國際級金融集團的合併風潮將再度興起,美國超強金融集團的出現,也將改寫全球金融版圖。

將焦點移到台灣這個蕞爾小島上卻發現,四百多家的存款貨幣機構 ,市場占有率小於一%的超過二百七十家;而上市的三十家銀行(未包括安泰、匯通與資金結構特殊的中華開發)中,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竟然只有三.三三% ,遠低於無風險的定存報酬率五% 。從投資角度來看,台灣的銀行業可說是賠錢生意。種種數據顯示,未來一年,台灣的銀行合併風潮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但以往大型銀行併小型銀行、好銀行併壞銀行的思考模式,已受到嚴酷挑戰,「 優質合併才是未來的主流, 」台大財金系教授黃達業指出。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