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未來3年台股看它!台灣科技業最大機會來了

蘋果電動車全解密

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所有的果粉跟資本市場都迎來一個大消息:蘋果電動車,要在二○二四年量產了!

這訊息一出,蘋果股價隔天一度上漲四・八%,市值暴增逾一千億美元,光是漲幅,就超越通用汽車(GM)整體市值近一倍,台灣電動車相關類股也跟著大漲。反之,傳統車廠如BMW、福斯股價當日卻下跌約三%,甚至,特斯拉跌幅也高達六%。

其實,不僅蘋果,另一家電商亞馬遜(Amazon)預估,他們投資的電動車新創Rivian,二○二一年會推出物流小貨車,亞馬遜還喊出十年後,將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動貨車隊。

寫程式的科技公司開始造車!
等於替台灣電子廠打開切入車業的破口

這群寫程式的科技新貴們,開始造車了!他們的舉動,正創造未來三年,台股最熱門的題材,也讓台灣電子業找到切入汽車產業的破口。

蘋果切入電動車,為什麼會讓大家這麼激動?

「世界上最具價值的公司,將會是移動公司(Mobility company)。可能是特斯拉、蘋果、或是福斯,」全球第一大汽車集團福斯執行長迪斯(Herbert Diess),發表對蘋果將推電動車消息的看法。

迪斯不諱言,這些科技大廠擁有不可思議的估值、和幾乎能無限獲取資源的能力,對汽車製造業威脅不小。

目前,蘋果的市值約二兆三千億美元,是全球最大汽車製造商福斯集團約八百二十億美元的二十八倍。

而蘋果做為生態系整合者,光是第三方服務業者推出的蘋果應用程式,數量就多達近兩百萬個。未來,它如果要在車子上提供娛樂服務的話,絕對遠勝傳統車廠。

即便,有人質疑,汽車製造複雜度極高、對安全性的要求遠超過手機等消費性電子產品。然而,先前蘋果曾傳出找上代工商麥格納(Magna steyr)合作,麥格納早有幫通用、福特、豐田等業者造車的經驗,再加上蘋果的品牌吸引力,勢必將攪亂一池春水。

蘋果執行長庫克說過,自動駕駛、電動車、共享平台等3大技術,會對傳統汽車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他們也想參與這個變革。

蘋果執行長庫克說過,自動駕駛、電動車、共享平台等3大技術,會對傳統汽車產業帶來顛覆性影響,他們也想參與這個變革。(來源:達志影像)|放大原圖

■科技廠(如蘋果、亞馬遜等)

▲訴求
我有最強的生態圈與AI科技
.單有iPhone手機的人口就超過10億人!

▲與台灣供應鏈的關係
科技廠的機會來了!
.市場傳零組件廠如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已入首波供應鏈,鴻海有機會取得整車組裝訂單

■特斯拉

▲訴求
我的電動車與自動駕駛技術最領先
.目前擁有最多自動駕駛數據,而且在全球設有超級工廠可以降低成本

▲與台灣供應鏈的關係
目前特斯拉車款中有逾7成零部件由台廠供應
.部分台廠有機會躋身Tier1業者直接供貨

■傳統車廠(如福斯、豐田、BMW等)

▲訴求
我有百年品牌、安全信任度最高!
.供應鏈體系完整,品牌力和消費者信任度高

▲與台灣供應鏈的關係
台灣主要車電產品包含馬達(富田、東元)、車載鏡頭(光寶)、傳動零組件(智伸科)、導線架(順德)、馬達電磁鋼片(中鋼)等,但多為單一零件,因此多為二階供應商

整理:張庭瑜

蘋果一定軟硬體一起玩!
電動車供應商:2021測試,兩年後量產

蘋果這次是玩真的嗎?

「我們都有保密協定,只能說(蘋果)是在明年(二○二一年)會進行測試,量產會在二○二三年以後啦,」一位台灣電動車供應鏈董事長透露,根據和客戶的開發進度及訂單,「倒是有另一家A字首公司(Amazon)的電動車,會先上路。」

據了解,早在二○一四年,也就是iPhone 6公布不久,蘋果就啟動和電動車相關的「泰坦計畫」(Titan)。當時有約千名員工,在蘋果總部庫比蒂諾附近的一個秘密地點進行研發。

但兩年後,內部衝突及領導等問題,該團隊數百人離開,之後它還挖角特斯拉(Tesla)的前首席工程師、負責Model 3生產的菲爾德(Doug Field)來帶領,四年來多次組織重整、軟硬體研發路線調整,拖慢了蘋果的計畫。

現在,蘋果量產的時間雖已傳出是二○二四年,目前,IC業界尚未收到蘋果啟動詢價(Request For Quotation,RFQ)流程,所謂的供應商清單,還不會這麼快就底定。

但可以確定的是,蘋果這次玩電動車,不只是像Google聚焦在自駕系統而已。一位曾參與蘋果開發泰坦計畫的工程師說,蘋果一定是以硬體搭配軟體,想辦法讓整體產品的消費者體驗最好,這是蘋果從筆電、手機到汽車一貫的思維。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報告也猜測,蘋果會透過「垂直整合」,替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影響。報告指出:「蘋果已經在汽車開發相關的處理器、電池、相機、感測器和螢幕等技術投資,他們在自駕技術和電池儲存技術的創新,會比傳統車廠強很多。」

為什麼蘋果這次要玩這麼大?答案,還是跟戰場轉換有關。

美國投資銀行Baird的分析師波爾(William Power)認為,蘋果金雞母iPhone近幾年的銷售量成長趨緩,二○一六年出現首次衰退,一八年年成長率也僅剩不到一%。投資者大力要求蘋果開發新的產品類別,而電動車就是選項之一,「像是特斯拉二○二○年的營收預估會有四○%成長,如果蘋果也加入研發電動車,可能會有相同的結果。」

勤業眾信出版的《二○三○電動汽車趨勢展望報告》,預估全球電動車未來十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二九%。這看在連續兩年成長率都為負的智慧型手機廠商眼中,是下一個空曠又肥美的草原。

即便,特斯拉已在電動與自動駕駛領域跑在前面,但市場沒有低估蘋果的影響力,因為,過往的紀錄裡,它總是後來居上。

例如,二○○一年左右,蘋果推出iPod,搭配iTunes線上音樂商店服務,兩年內顛覆掉全球隨身聽市場,二○一○年,Sony宣布停產卡帶式隨身聽Walkman。

之後的智慧型手機、智慧手錶、藍牙耳機,他們都不是最先做的,但一推出,優化使用體驗後,都成為最紅產品。

現在,蘋果已有超過十億個iPhone用戶,過去手機上的導航、音樂串流等服務,將可無縫連線至車上。未來,iPhone用戶或許還可透過語音助手Siri,幫他們指揮車子。

鴻海近期在科技日上展示汽車實力,和裕隆旗下的華創合資成立鴻華,讓他們快速擁有整車設計能力,也多了未來切入蘋果車代工的想像空間。

鴻海近期在科技日上展示汽車實力,和裕隆旗下的華創合資成立鴻華,讓他們快速擁有整車設計能力,也多了未來切入蘋果車代工的想像空間。(攝影者:郭涵羚)|放大原圖

這次,換台灣電子業上場了!
當車子變移動電腦,做車將像做手機

只是,蘋果能切入,為何就能帶動台灣科技業進入汽車產業?

這跟電動車產業的技術演化有關,它,越來越像一台可以移動的電腦了!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直指,未來的電動車,就像iPhone加上四個輪子。電動車主要是由電池、電機(馬達)、電控等三電系統所組成。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科技巨頭能否成為汽車製造商》(Could tech giants become automakers)一文所提,一旦汽車生產開始能像智慧型手機產業一樣標準化,會降低新進者進入門檻。

■年齡

◎科技新貴:最多44歲(蘋果44歲,最年輕的特斯拉17歲)
◎傳統車廠:最老140歲(賓士140歲、福斯83歲)

■賣點
◎科技新貴:自動駕駛、AI語音助手、車載娛樂訂閱服務
◎傳統車廠:品牌、奢華體驗、信任感

■供應鏈邏輯
◎科技新貴:關鍵技術如電池、自駕系統採自主研發外,其他零組件採全球採購,由汽車品牌商向零組件廠直接採購

◎傳統車廠:一家車廠通常擁有數千家零組件代工廠,可大致分3層級:負責原物料的最上游、將原料組成零組件的中游、以及一階零組件廠商,負責將模組化零件組合成可獨立運作的完整零件,如引擎、冷卻空調系統等。最後再由整車廠,也就是汽車品牌商完成汽車組裝

■合作方式
◎科技新貴:開放式
擁有眾多供應商,可隨時更換至品質、技術和價格更有競爭力的廠商

◎傳統車廠:資深封閉式
每間汽車製造商旗下有專屬衛星工廠,打入供應鏈至少須花3~5年進行產品認證,一旦打入則合作關係穩定

■主要產品
◎科技新貴:汽車銷售加上軟體訂閱服務
•2019年特斯拉已有約3%收入來自軟體,預估2025年占比可破1成
•車隊管理、自駕計程車、無人物流車等車聯網服務
◎傳統車廠:汽車銷售

■與台灣科技業關聯度
◎科技新貴:高
•福邦投顧指出,電子零組件在整車成本占比,燃油車僅約3成、電動車則大幅上升至約7成
•目前廣達、和碩已進入特斯拉供應鏈,鴻海也正打造電動車軟硬體開放平台

◎傳統車廠:低
傳統汽車零組件一階零件大廠皆來自歐美日,如德國的大陸(Continental)、博世(Bosch);日本的電裝(Denso)、普利司通(Bridgestone);加拿大的麥格納(Magna)。台廠僅能切進二階或三階

整理:張庭瑜

以前,傳統汽車廠如豐田、福特、雙B等,都是一手掌握車輛開發、定義規格到整車生產組裝,各家獨門的零件或系統,則是由關係緊密的衛星工廠提供。

這讓台灣電子產業一直很難打入傳統歐美汽車廠,直到特斯拉汽車推出超過十年後,如光寶的車用零件、和碩的主控電腦,才開始切入車廠一階供應商之列。

但未來,當蘋果與更多新創製造商想造電動車,做法很可能就像他們過去在消費性電子產業一樣:直接選擇外包代工。

這自然給了跟蘋果供應鏈關係密切,而且靈活彈性的台灣電子業機會。

這和一九九○年代後期的電腦產業走向專業委外代工的路徑雷同。原本,電腦產業是封閉式系統,之後,當英特爾與微軟作業系統現身,電腦規格越趨標準化,平台趨於開放,更多委外代工製造商出現,造就了台灣科技業盛世。

「汽車也像手機,慢慢走向品牌跟製造可以分開的時代。」彭博認為,以蘋果和供應鏈的密切關係,是有可能的。

它產值誘人,但生意難做!
「對方都大神級的,我們得派出一軍」

鴻海就在二○二○年登高一呼籌建產業聯盟,董事長劉揚偉更宣示二○二五年要將集團來自電動車的營收衝至一兆元。

現在,它對台灣科技業而言,是很誘人的蜜糖。從產值來看,電動車跟智慧醫療都是下一個破五千億美元產值的市場,但論成長速度,電動車爆發力更強。根據研調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估計,未來五年電動車年複合成長率將超過兩成,幾乎是智慧醫療的兩倍。

它會有爆發性的原因,包括使用的電子零件大幅成長。舉例來說,一輛電動車裡使用的被動元件,將從過去約兩千顆,大幅提升到一萬顆以上,甚至是三萬顆。連印刷電路板的價值,都將較傳統燃油車成長約三倍。

台灣的半導體商也已起漲,例如已經打入美系、中國電動車供應鏈的車用二極體廠台半、強茂,過去一週股價漲幅也達二三%和二一%,遠超過台股大盤同期間二%的漲幅。

但其實,要做電動車生意,台商遭遇的挑戰不會少。

先是技術更難,一位電子代工大廠的副總經理透露:「他們(特斯拉)的架構工程師,包括硬體的工程師跟軟體的工程師,都很強,都是大神級的,(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找的人都是非常厲害的,他們不想做那麼多苦工,就需要有人幫他磨硬體,我們都得派出一軍(指最優秀的工程師)服務。」

這些電動車新貴出軟體,但台商提供的硬體要能跟上它。前述副總經理單以散熱為例,「過去,消費性電子IC的環境溫度是設定在二十五度到三十五度,工業電腦的IC溫度大概到五十五度,但是,車用IC的環境溫度卻是八十度,」做出來後,產品壽命還要長達十五年。

難度這麼高,硬體廠商還要面臨常被降價的壓力。「當時Model 3降價,就弄得我們人仰馬翻,」一位特斯拉供應鏈的副總經理說。

特斯拉族群與蘋概股可能一消一長!
透過車子做訂閱、賣服務,想像空間大

勤業眾信的報告預估,到二○三○年,一輛電動車裡的軟體,占整車的成本將達到五成。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副總經理辜卓洋分析,在硬體裡,又有一半以上的成本來自電池及電機,這部分降價速度緩慢。「未來,電動車售價要趨近燃油車,就得從其他零組件來省,零組件製造商的成本降價壓力會非常非常高。」

Google到蘋果都主張,未來的車子,是軟體的天下,

這讓他們有切入的空間,而勤業眾信報告也預估,
到2030年,軟體占整車的成本將從目前的不到1成,成長到5成。
到底軟體會如何影響我們未來的車子?

■車體構成

外裝
• 硬體:感測器、雷達、光達、攝影機
• 軟體:圖像處理軟體,用來辨識車輛周圍、道路上是否有障礙物,是達成自動駕駛的關鍵

動力系統
• 硬體:汽車電子控制裝置
• 軟體:動力控制系統、車身控制系統,可透過OTA(空中下載技術)自動升級引擎、車門、空調、電池管理等系統,就跟你現在透過手機更新遊戲一樣

儀表板
• 硬體:抬頭顯示器、儀表板數位化,要往哪裡走、前方有哪些障礙物要特別注意、目的地位置等導航資訊,直接顯示在玻璃上,指給你看
• 軟體:人機互動軟體,如用觸控、語音和手勢控制,講出要去的目的地,語音助手幫你直接導航到目的地,而不用靠雙手輸入地址

■車輛維運

• 車輛售後服務:透過蒐集數據,它會分析你的開車習慣、判斷車子是否即將故障,也能做到保養維修提醒
• 金融/保險服務:蒐集車主與車輛的各種數據,做到以駕駛人的車輛使用狀況為計算基礎的新形態車險,每人的保險金都不同
• 資訊娛樂服務:你可訂閱遊戲、音樂和串流影音服務,直接在車內的螢幕上播放,也能提供VR(虛擬實境)購物服務
• 第三方應用程式和服務:例如,可整合停車場資訊,知道哪邊還有空位,並自動導航至該處
• 自動駕駛系統:可選擇升級自動停車等功能

車聯網新商模
• 物流/叫車服務:無人車送貨或載客
• 汽車共享:可分析車輛閒置率、用車起迄站等數據,自動指派在乘客附近的車輛

資料來源:Strategy&、CBInsights
整理:張庭瑜

台灣的股市投資人,得要有心理準備,去因應電動車概念股掀起的浪潮,未來還可能面臨特斯拉與蘋果電動車概念股一消一長的狀況。

蘋果電動車消息傳出隔日,特斯拉股價竟大跌。主要原因為:蘋果口袋深,更有利重資本投資的汽車產業發展。蘋果最近四季的自由現金流逾七百三十億美元,比特斯拉迄今產生的自由現金流總和還多。

大家更看好蘋果的原因還包括:它,更受消費者信賴。過去,特斯拉曾立下好幾個目標、但都跳票,例如原本說要在二○二○年讓一百萬輛自駕計程車上路。現在,特斯拉能吸引到的是新科技早期採用者,比較能容錯,但蘋果已經和上億個用戶建立信任關係。

對一般人而言,我們則可以期待,當蘋果等軟體新貴開始玩車,它將為移動市場,帶來的有趣想像。

《哈佛商業評論》直指,蘋果將打破我們過去對車子的分類邏輯。過去,我們多以製造商角度,將車款分成小型都會車、休旅車、卡車等等,但蘋果擅長從消費者角度行事,它可能會依照使用情境,把車子分成通勤車、有趣玩具、實用工具、有輪子的客廳等等,再以不同的定位,配給車子不同的服務。

其實,蘋果主要想透過車子,擴大它的訂閱生意。二○二○年九月,蘋果宣布推出傳聞已久的訂閱平台「Apple One」。能讓用戶訂閱包括Apple Music、Apple TV+、Apple Arcade與iCloud等服務。越多場景能應用,就越能提高消費者訂閱的意願。

高盛的報告提到,蘋果推出帶有自動駕駛功能的電動車,就能將駕駛人的注意力從專注在道路上,變成在車裡聽音樂、看電影與玩遊戲。

另外,亞馬遜則讓它的語音,幫你指揮車。

亞馬遜的電動貨車Rivian已經亮相,預計最快在二○二一年就能上路送貨。Rivian整合亞馬遜的語音助理Alexa,讓駕駛用說的就能設定導航、撥電話、詢問天氣、打開後車廂、啟動雨刷等等,更整合物流資訊,可自動導航到下個送貨地點。

iPhone崛起,推倒Nokia
這次科技新貴賣電動車將推翻誰?

還有,Google陣營旗下的無人計程車服務Waymo One,已於美國鳳凰城地區開放測試,你只要打開App叫車,設定好上下車地點,無人車會自動來接。

一個技術更迭進化,會改變我們未來的用車習慣,給了台灣機會,但也正讓一些既有優勢者忽然喪失價值。

德國《明鏡》週刊就直指:德國汽車製造商引以為傲的「引擎」、是過去汽車最有價值的部分,卻即將被消除。當被電動車加自動駕駛取代,這將對德國汽車製造商帶來很大的傷害,「他們還剩什麼價值?」

這讓他們陷入進退兩難,老車廠若不跟Waymo這樣擁有自駕技術的科技公司合作,就很難真的實現車聯網、共享的價值、並持續保有領導地位;但若他們跟科技公司合作,也可能對他們產生依賴,自己從製造商變為供應商,只是附屬的角色。

華爾街也站在科技廠這邊,「分析師給Waymo的估值一度高達二千五百億美元,比戴姆勒、福斯和寶馬的總和還高。」《明鏡》寫道。

商場,沒有永恆的勝負,機會與危機,永遠是一體兩面。這,就是商業最精彩與殘酷之處。

當年,iPhone崛起,Nokia及Motorola倒下。這次,蘋果等科技新貴的電動車,推到市場上的時刻即將到來,它又會推翻誰?又能否為台灣培植出下一個大立光或可成?很快我們就能看見。

台達電布局電動車市場超過10年,充電樁已打入歐美、日系車廠。2020年3月以來,電動車零組件營收逐月成長,預期2021年可進入收割期。

台達電布局電動車市場超過10年,充電樁已打入歐美、日系車廠。2020年3月以來,電動車零組件營收逐月成長,預期2021年可進入收割期。(攝影者:楊文財)|放大原圖

■電動車

產值:2026年預估達5,672億美元
5年複合成長率:超過20%

■智慧型手機
產值:2019年達7,150億美元、2025年預估約1.35兆美元
5年複合成長率:11.2%

■智慧醫療保健
產值:2020年達1,853億美元、2027年預估約5,289億美元
5年複合成長率:12.5%

註:5年複合成長率由2020年統計到2025年
資料來源:市場研究機構Mordor Intelligence、Acumen Research and Consulting、Grand View Research
整理:張庭瑜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