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看過人、鳥、田共存的美好,你就會努力下去」

一位研究員、一個公務員 串起守護鷹鳥、石虎的農民陣線

以及追著老鷹多年的研究員林惠珊,都在各自領域,為官田菱角加了一把勁。

(攝影者.楊文財)

當環境保護,碰到農民生計,是否有更同理、更聰明、更有耐心的方式,讓動物與人類共生?

被稱為「老鷹公主」的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研究員林惠珊,走過這段讓理想落地的歷程。

「消失的老鷹」封面故事出刊五年了,當時林惠珊帶領商周團隊,深入田區、直擊毒鳥現場,這幾年,她與屏科大的夥伴們,又有哪些改變?

「最大的改變,是讓我們發現:自己原來這麼不了解農業!」她直言。

她說,紅豆田事件對她最大的衝擊,在於自己追著老鷹跑了這麼多年,自認為關心鳥類,卻始終不曾去注意這些身處第一線的農民,他們與鳥類之間的衝突,是怎麼解決的?農民同時面對生計與生態,又該如何取捨?「簡單來說,我們一直都置身事外。」

■2015年:426隻、商周報導出刊
■2016年:628隻、政府停止補助「滅鼠週」,老鼠藥用量降低
■2017年:595隻、高濃度「加保扶」禁用
■2018年:583隻
■2019年:709隻

註:此處的「老鷹」單指黑鳶
資料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整理:蔡茹涵

老鷹公主合力屏科大
開發棲架讓老鷹抓老鼠,尋求人鳥共生

為了更深入問題的核心,她與屏科大團隊合力發展出老鷹棲架。

老鷹棲架,顧名思義,就是立在田間、供老鷹棲息用的高台。這個概念的起因,源自於老鷹的兩大天敵分別是除草劑「加保扶」與毒鼠藥,如今高濃度加保扶已被禁,但毒鼠藥仍可在市面上流通。為了減少農民使用,他們突發奇想:有沒有可能,讓老鷹幫忙抓老鼠?如果讓老鷹、田地和農民變成一個彼此共生的關係,是否就能真正解決問題?

歷經屏東鳳梨田間的反覆測試之後,二○一八年,第一支老鷹棲架,就架在台中霧峰五福社區土地公廟旁的水田裡,大約三層樓高。這一次,他們還加入了科技的力量—每支棲架旁,都設有紅外線感應相機,只要有鳥站上去,就會自動拍照錄影、回傳至系統。

「我們可以看得很細,細到某隻老鷹今晚吃了幾隻老鼠、麻雀,都能記錄下來。關鍵在於,牠們到底會不會來?」林惠珊回憶,當時參與的每一個人,都是又期待、又緊張的不敢表現在臉上。

一週、兩週、三週……,整整一個多月過去,老鷹依舊不見蹤影。直到棲架立起來後的兩個月整,田邊的天際線,終於出現一抹黑影。

一點一滴改變當地氣氛……
農民上傳Line昭告、在廟宇貼老鷹照

「老鷹來了!」第一個發現的,是當地種稻的農民。他立刻用手機拍下老鷹棲息的畫面,樂不可支的上傳Line群組,昭告所有人。更有意思的是,隨著施行生態農法的田地增加,生態鏈豐富了,白天供給老鷹的棲架,晚上還會改站貓頭鷹,等於日夜都有鳥類幫忙巡邏。

當地氣氛開始一點一滴改變。例如,透過GPS和紅外線感應相機,所有農民都可以清楚知道哪塊田區的老鷹多,變成最有凝聚力的共同話題。甚至,他們還會主動告訴鄰近採用慣行農法的老伯:「老鷹都在你家門口了,還不趕快改!」

又例如,當地的信仰中心土地公廟內,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被陸續貼上了農民拍攝的老鷹照片,倒映著兩旁閃爍的一盞盞光明燈。

「農民告訴我,最高紀錄看過老鷹爸爸、老鷹媽媽帶著三隻小朋友,一家五口窩在同一支棲架上!」林惠珊興奮表示。

截至目前為止,當地已架起十五支棲架,拍到過四十七種鳥類,更重要的是,這塊田區已全數改為不灑藥、不毒鳥的生態農法,甚至還因此成立了「黑翅鳶米」的新品牌,進駐各大通路。

一名小小的研究員,居然從紅豆、稻米,一路做到菱角,就為了守護她最愛的鳥類,過程中難道沒有挫折的時候?

「當然有啊,」她坦言,團隊也歷經不少失敗嘗試,例如二○一六年發展的貓頭鷹巢箱,整整一百個箱子,居然只有六隻貓頭鷹入住,「但只要看過人、鳥、田共存的美好畫面後,你就會想要繼續努力下去!」

像林惠珊這樣的基層工作者,推動環境改變,在台灣還有很多案例。

在官田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另一個已闊別當地十年、卻仍時不時就會被提起的名字,是現任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他,正是最早協助當地推動友善菱角,以及發起品牌「綠色保育標章菱角」(簡稱綠保菱角)的推手之一。

林務局技正震驚田間數千鳥屍
十年前找通路、改造農民,立下雛形

原來,官田曾在二○一○年底發生大規模毒鳥事件,促使剛進入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保育員翁榮炫毅然北上,向林務局請命。而水田裡三千多隻的鳥屍驚動了媒體,事情越演越烈,也讓當時擔任林務局技正、負責承辦這個案子的林華慶,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牽上線。

「當時新聞鬧得很大,很多聲音要求,用野生動物保育法去法辦那些農民。但我跟榮炫討論後有個共識:絕對不能把事情簡化成法辦。這樣做是很快,但只會激起更大的對立!」林華慶直言。

他知道,咎責只是治標,會讓水雉的處境更加不利。但如何治本?答案是:唯有轉變農民的心態,進而改變耕作方式,才可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於是,他立刻打電話給自己任職台北市立動物園時合作過的友善通路、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短短幾週之內,林務局、水雉園區和慈心迅速組織團隊,開始兵分三路,用一年的時間分進合擊:

首先,由翁榮炫帶領水雉園區研究員,在四百多公頃的田區內密集調查,找出水雉最常棲息的幾個熱點。

緊接著,慈心派出一批志工,針對當地的農民進行不灑藥的勸導。幾個水雉出沒的熱點,就由林華慶負責申請預算補助,鼓勵該區農民改用插秧,而非直接在田間灑上浸泡過農藥的稻穀播種,以免水雉誤食。

最後,則是林華慶自己南下,連續開了多場「生態農業轉型說明會」。由於當地不少農戶世代耕種菱角,扭轉觀念的難度極高,第一年努力了半天,最後仍只有五位農民參與,但他的不斷奔走,仍舊為今日的友善菱角建構了一個雛形。

「台灣很多地方的改變,都需要這種『雞婆』的公務員!」一名同僚評論。

這五位農民的田,終於有了一個正式品牌名:綠色保育標章,這也是台灣第一個生態農業標章。時至今日,這源自於官田農民的綠色保育認證,已從菱角擴展到各項農作物,全台耕種面積接近六百公頃,有三百九十九戶農場獲得標章。這些田保護四十八種保育類動物,包括大冠鷲、翡翠樹蛙、石虎都因此受惠。

誰說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名熱血研究員,再加上一名雞婆公務員,也能為地方創造無限可能。

小人物的動念,也能帶來改變!當年還是林務局技正的現任局長林華慶

(來源:林務局提供)|放大原圖

相機捕捉到的黑翅鳶,站在霧峰田間的棲架上,爪子還緊抓老鼠。

(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提供)|放大原圖

■花蓮瑞穗:五六農場
作物:根莖菜、果菜
保育標的:環頸雉

■新竹關西:東光生態茶園
作物:茶葉
保育標的:黃嘴角鴞

■新北貢寮:龍吉自然農場
作物:米、雜糧、瓜果
保育標的:穿山甲

■新北坪林:奇緣有機茶園
作物:茶葉
保育標的:翡翠樹蛙

■南投中寮:二陳農場
作物:百香果、柑桔
保育標的:石虎

■嘉義大林:家昌筍園
作物:竹筍
保育標的:諸羅樹蛙

註: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台共有399戶農場的生態農產品通過綠色保育標章,此處僅節錄,完整名單可上官網查詢
資料來源:慈心基金會官網 整理:蔡茹涵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