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深入追蹤》台灣史上第一個空汙遷村案

800根煙囪的家

再過十四個月,大林蒲將啟動遷村,萬人移居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 半世紀來,他們被工廠包圍,承受台灣污染問題的總和。 農田沒了,沙灘不見,天空蒙上一層灰,最終連家園也消失。 村民吶喊:經濟與環境,真的不能共存共榮嗎?

大林蒲因填海造陸,遠離海岸線,唯一能靠近的海邊,只剩鳳鼻頭漁港。老漁民說,因為污染量大,漁獲量大不如前,連生計都出現問題。

大林蒲因填海造陸,遠離海岸線,唯一能靠近的海邊,只剩鳳鼻頭漁港。老漁民說,因為污染量大,漁獲量大不如前,連生計都出現問題。(攝影者.程思迪)

這是一個位於高雄,許多高雄人卻極陌生的地方。

去年此時,這個被大眾遺忘很久的臨海聚落,竟出現一批貴客。當時的行政院長林全,率領高雄市長陳菊,財經部會首長,中鋼、中油、台電等三大國營事業董事長,親赴大林蒲,這是二十五年來,行政院長首次到訪。

林全與陳菊向現場上千位居民深深一鞠躬,「過去政府在工業區的規畫上,保障居民生活品質上,有很多疏忽,讓各位面對這麼大的困難,」「過去因為生活品質、空氣污染、因為工業區交通衝擊、造成不便,我代表政府表示歉意,希望盡快改善,」林全說。

林全同時也釋放遷村條件從優的訊息。

於是,遷村計畫風風火火的啟動了。按照高雄市政府的規畫,二○一九年元月起,開始辦理大林蒲遷村安置,一萬多位居民,將離開這世代居住三百多年的地方。

大林蒲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宗因空污而遷村的聚落。

這座孤村,被500 家工廠包圍

這座孤村,被500 家工廠包圍(圖表製作者:吳怡寬)|放大原圖

它曾繁盛,被稱「小鳳山」

甘蔗田沒了,豎起八九一根煙囪

高雄人會說:不要去那邊,很危險

其實,早在半世紀以前,它就因為臨海工業區的設立,成為獨立於高雄的另一個世界。許多高雄父母會告誡子女:「不要去那邊,很危險。」

那是一座被八百九十一根煙囪包圍住的孤島。

外地人要到這裡,得先經過卡車、貨車、拖板車車流的洗禮。從高鐵左營站出來後,搭上紅線往南的捷運,約三十分鐘抵達最後一站,小港。一號出口名為中鋼公司,走出站外,馬路上大型車輛一部接著一部,轟隆隆駛過。

再往南,進入臨海工業區,它占地一千五百公頃,是台灣最大的工業區。要進入大林蒲,須穿越位於工業區內的中林路,身邊卡車更多了,穿越兩旁聳立的煙囪,路的盡頭,就是大林蒲。

大林蒲設籍一萬六千多人,實際居住約六成,行政區屬小港。一六六○年代福建漳州居民追隨鄭成功捕捉烏魚,在紅毛港、大林蒲之間上岸,看到一大片樹林,依此命名。

明清時期,此地位居海陸交通要地而繁華。日治時期,當地酒家、旅館、商號眾多,商業活動興盛,被稱為「小鳳山」。

旗津、紅毛港、大林蒲、邦坑、鳳鼻頭,原本陸地相連,一九六七年高雄第二港口興建,把旗津與紅毛港之間的陸地切開,旗津最早脫離這個沿海共同體。接著二○○六年紅毛港遷村,如今沿海聚落只剩大林蒲、邦坑、鳳鼻頭三地,俗稱沿海六里(編按:專題內文所稱大林蒲均包括上述六里)。

人潮就是錢潮,吸引外地人來此尋找機會,「大林蒲以前有一個畚箕穴,很幫出外人,來這裡打拚,隨便做個攤販,很快就做起來了。」大林蒲鳳興里里長洪富賢說。

大提琴手陳彥儒的祖父陳良化,就是被大林蒲吸引,從嘉義六腳鄉來到這裡。「以前這裡都是甘蔗園,我在這裡批發水果,上午在紅毛港賣,下午去大林蒲市場,那時候大林蒲好熱鬧,生意很好做。」陳良化說。

生意穩定後,他將太太、兒子陳哲雄接到大林蒲。跟嘉義六腳鄉比起來,大林蒲算市區,「以前鄉下小學三年級才學ㄅㄆㄇㄈ,大林蒲一年級就開始學了。」現年四十九歲的陳哲雄回憶。

日後陳哲雄在臨海工業區一家公司找到工作,發現兒子陳彥儒有大提琴天分後,全力支持他實現夢想。一家三代在此落地生根。

只是誰也沒想到,一個翻轉台灣經濟命脈的十大建設,也翻轉了彥儒一家,以及所有大林蒲人的命運。

經過八百多根煙囪,就來到我家……

我每次騎車回家,從中山路進入小港機場,卡車變多、周圍的氣氛也變得不一樣,到了中林路,那是兩旁有八百根煙囪的路,我只想快速通過,但那是回家唯一的路。 我從小在這裡覺得很正常,可是我同學來都覺得很可怕,他們知道小港、再來是林園,不知道夾在中間的,還有大林蒲。 一直知道要遷村,但突然好像變真的。 心情很糾結,因為值得留戀的東西,都已經不在了……。 ~二十五歲大提琴手 陳彥儒 二○一九年,大林蒲聚落即將消失。(攝影者:程思迪)|放大原圖

海沒了,濱海村變內陸村

年輕一代,從小看著煙囪長大

一九六○年代,政府先在台糖的甘蔗田上,設立臨海工業區;七○年代,政府推動十大建設,以一坪三百多元徵收大林蒲農田,大煉鋼廠、大造船廠進駐。隨後中油、台電、以及下游廠商陸續進駐,臨海工業區擴張成五百家工廠,年產值近九千億元的工業城。

自此大林蒲人開始半世紀在煙囪下的日子,良田消失,換來空污、噪音、不便的交通、還有工安事故。

老一輩還知道田是怎麼變煙囪的,年輕一代從小就看著煙囪長大。「從我出生開始,眼睛一張開就看見煙囪,以前不知道什麼是煙囪,慢慢長大後才知道,幹!原來這根叫作煙囪。」二十三歲的影像記錄者林建良說。

三十年前,這裡被工廠三面環繞,至少還有一面臨海。中年人回憶鳳林國小與鳳林國中,都會說:「學校旁邊就是海,下課就去海邊玩。」許多外地人來此購地建屋,為的也是在頂樓可以看到美麗海洋、綿延的沙灘。

但後來,南星計畫填海造陸,居民連僅有的海岸也沒了,大林蒲竟從緊臨海邊,變成離海一公里,濱海村變成道道地地的內陸村。鳳林國小從緊鄰沙灘變成緊鄰馬路,鳳林國中更直接變成大卡車奔馳的南星路,只好覓地另建。

而填海造陸的一百多公頃,被圍籬、崗哨阻攔,居民不得進入。仔細看,填海的土方竟是各種成分不明的廢棄物,是造成海水鹼化、地下水含重金屬、海底底泥含汞的元凶。

「我家以前是面海的三合院,小時候下課就跑到沙灘玩、挖螃蟹,大概國中時南星計畫才開始填海,我們的沙灘就被剝奪了。每過一陣子就發現,又有什麼東西不見了。」三十八歲的沿海六里守護遷村權益自救會會長林宏歷說。

訪談時,林宏歷提到,前幾天他帶小孩去墾丁,孩子看到沙很開心,玩到不想回家,他卻在一旁流淚。「我家以前就是沙灘啊!結果我的小孩要跑到那麼遠的地方才能看到沙灘……,」講到這裡,他突然哭了出來。

曾是中鋼員工的曾煥吉,發現有肝腫瘤後,提早退休。四十年前,他從台南佳里到中鋼上班,選擇在大林蒲買房,就是愛上這片海。「站在三樓就看得到海,漁船好多,晚上都會聽到海浪的聲音,」他太太說。

當時,大林蒲的地價跟小港差不多,現在卻差了五倍。現在小港土地一坪二十五萬元,大林蒲土地一坪五萬元還沒人要。

一九八○年起,高雄市府推動南星計畫,曾煥吉還記得,「那時候沙灘都是廢棄物,爐碴剛倒下去還在冒煙,很多人就搶著撿廢鐵去賣錢。」填起來的地撥用給港務公司做南星自由貿易港區,但直到現在地還沒填好,卻變成野狗的天堂。居民不得進入,海邊看夕陽的日子也成往事。

「我兒子念國中時學校就在南星計畫旁邊,每天看著卡車載廢棄物來填海,化學老師都跟他們說,回去告訴媽媽,這裡的魚不能吃。」要健康婆婆媽媽團南部團團長洪秀菊說。

污染,來自國營事業

高雄最大空污源就在隔壁

工廠環繞,進聚落唯一道路全是卡車

海邊可以不去,魚可以不吃,但人不能不呼吸;空污,是大林蒲人最大的惡夢。

歷年來,高雄PM2.5紅色警戒的日數,亦即空污對居民健康的威脅,居全台之冠。而高雄的空氣最大污染源,就是臨海工業區。

■高雄 279次 占全國31%
■雲林 110次 占12%
■南投 98次  占11%
 
註1:紅色警戒為當日測站PM2.5濃度大於54微克/立方公尺,對所有族群的健康都會造成影響
註2:計算次數為區內各空氣品質監測站達紅色指標之日數總和
資料來源:環保署   整理:吳怡寬

「大林蒲最大的問題是周圍被工廠及煙囪圍繞,唯一進出的道路又多是貨櫃車、重車,工廠污染加上車輛污染,本身環境就非常惡劣。」高雄市環保局長蔡孟裕說。他還提到一個管制漏洞,輪船用油的含硫量是加油站的三千五百倍,污染量很大,但卻無法可管。海風一吹,污染物全部都往沿海地區傳送。

「不只如此,臨海工業區還是有害空氣污染物的熱區,」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說。但現行法規只管煙囪排放標準,沒有依製程管制細懸浮微粒、揮發性有機污染物中的有害物質,未來這是管制重點,他還點名這裡的苯排放量太高。

南部反空污大聯盟總召陳椒華表示,依據二○一四年高雄市環保局委託學者所做的「臨海工業區鄰近區域居民健康風險評估報告」顯示,前五項風險最高的致癌物是:苯、甲醛、乙苯、戴奧辛、氯乙烯。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致癌物質分為四類,苯、甲醛都屬於有明確致癌性的第一類。

進一步分析,臨海工業區鄰近區域,苯的主要來源是中鋼焦碳製造過程中的逸散,甲醛最主要的來源是鍋爐燃燒,污染熱區是中林路將進入大林蒲聚落的路上。

中鋼有四座煉焦爐,其中建於一九七○年代的一、二號是濕式煉焦爐,三、四號則為乾式,乾式是把熱氣回收後才排放,濕式則直接噴水,污染量遠大於乾式。中鋼是全國空污費繳交大戶第三名,僅次於台中電廠及協和電廠,環保署長李應元多次到中鋼視察,要求中鋼應盡速讓濕式煉焦爐汰舊換新。

前10 大空污費大戶,國營企業占6 名──2016年整廠空污費金額

前10 大空污費大戶,國營企業占6 名──2016年整廠空污費金額(圖表製作者:吳怡寬)|放大原圖

台灣空污主要固定源,國營事業占比大──2016年固定污染源占全國排放比

台灣空污主要固定源,國營事業占比大──2016年固定污染源占全國排放比(圖表製作者:吳怡寬)|放大原圖

鐵礦砂露天堆置,鐵屑隨風飛

「三面有圍籬,就面向居民的沒做」

中鋼另一個讓居民頭痛的,還有鐵礦砂露天堆置的問題,東北季風一吹,鐵屑多多少少會吹到村落裡。「我們真是比越南還不如,台塑鋼越南廠都用乾式的,中鋼還在用四十年前的濕式煉焦爐。」鳳鼻頭居民龔全成說:「我們家的瓷磚白的,早上起來都是粉,這種季節窗戶兩週不擦就沾滿鐵屑。」

「更過分的是礦砂堆置場三面都有圍籬,就只有面向我們居民的南面沒有做,」洪秀菊說。去年十一月林全到大林蒲時,她當面向林全陳情,要求中鋼鐵礦砂要改室內堆置,林全回覆已要求中鋼把南面圍籬做起來,但沒有答應改做室內堆置。

然而同一時間,台中市長林佳龍要求中龍鋼鐵(中鋼子公司),投資九十億元改成室內料堆場,「陳菊不如林佳龍,子公司能做,母公司為何不行?」洪秀菊氣憤的說。

舊污染沒改善,新污染卻不斷進來。居民終於忍不住了!

得知高雄市政府計畫引進中油和日商合資的曄揚石化,在距離鳳鳴國小只有一百公尺處設廠,並在鳳鼻頭漁港旁邊最後一塊還沒開發的海域,做遊艇製造專區,里長洪富賢生氣了!

他號召居民展開行動,二○一三年六月三日,兩輛從家鄉開了五小時的遊覽車,出現在台北市中華路的行政院環保署,在環評大會中陳述家鄉的污染,反對開發案再加重他們的負擔。

這場抗議,讓媒體與專家聽到居民心聲,許多人才知道,原來有這一萬多人,長年居住在污染的工業孤城裡。

這是一九九二年當地爆發慘烈的「五二六」事件後,事隔四分之一世紀,大林蒲居民再度被喚醒,決定站出來為家鄉而戰。

當時,中油大林廠硫磺工廠氣體外洩,多位居民就醫,隨後圍廠抗議;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抵達大林蒲,指責居民以環保來勒索,鎮暴警察當場把居民打得頭破血流,事後警方未持搜索票,進入民宅抓走抗議者,起訴三十九人,三十七人判刑,創環保抗爭違法人數最高紀錄。其後,居民噤聲。

那年陳彥儒剛出生不久,陳哲雄下班也去現場聲援,「那時剛解嚴,大家也沒有手機傳遞消息,被打也不敢去驗傷,有人回來後不久就死了。事後警察到村子裡抓人,連躲在公園的流浪漢也打。」

如今有網路、智慧型手機,居民的聲音傳開,各地團體紛紛聲援。包括南星二期、國道七號、遊艇專區均沒通過二階環評,遊艇專區到期後已與高雄市政府解約。

大林蒲如今變成空污、廢棄物、噪音,所有污染的集合體,就連高雄市環保局引以為傲的「公共腳踏車」,小港機場到林園之間幾乎沒有站,形同次等市民。蔡孟裕說:「因為太危險了,騎腳踏車旁邊都是貨櫃車,市民的安全還是要優先考慮。」

貨櫃車阻礙交通,也阻礙對就業的想像。居民的就業選擇,都圍繞著石化、鋼鐵等重工業轉,其他產業在這裡幾乎絕跡。這也讓大林蒲甚至整個小港、前鎮,子弟到外地念書回鄉後能找到最好的工作就是考進國營事業,考不上的就變包商領低薪,這也是促成子弟離鄉的主要原因。

洪秀菊的兒子今年三十一歲,從小就立志離開家鄉,他高中畢業後考上成大與交大,認為留在南部只能進傳統產業,所以選擇交大,取得博士學位後,現在竹科的台積電上班。

三十一歲的張文如,父母在大林蒲經營幼稚園,對兒女的期許就是到國營事業上班。「從台北念書回來之後我有去考中油,通過筆試後沒去面試,那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吧,」之後她到新加坡教華文、當過長榮空姐,其後考上公職,離開大林蒲,在高雄市杉林郵局工作。

高雄好過日協會理事長陳信諭今年二十九歲,是一位家住前鎮的醫師,「我在台北開高中同學會比在高雄容易,因為三分之二的同學都在台北、新竹,青年人口外移很嚴重。大家沒辦法在家鄉工作,跟產業形態有關。」

如今,因為遷村議題,大林蒲的老中青三代,又開始動起來。他們自嘲的成立「金煙囪文化協進會全球總部」,在鐵皮屋上堂堂掛牌;舉辦「西南瘋音樂祭」,邀請樂手演出,用音樂凝聚社區居民的共識。

遷村,突如其來

污染近六十年沒管過

原來,先有循環園區計畫才喊遷村

儘管有九成居民贊成遷村,但也不免質疑,污染這麼久了,為何突然說要遷?

原來,蔡英文總統競選政見的「五加二」產業,其中「循環經濟」項下的「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就是要設在大林蒲,而且早就寫進全國國土計畫草案中。

高雄市政府也訂出時程表,今年完成普查,明年籌備遷村及園區報編,二○一九年到二○二○年完成遷村及園區設置。

去年十一月林全與陳菊到大林蒲前,八月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就召開新材料園區推動會議。亦即,政府先有計畫要用這塊地,才有大林蒲遷村計畫。但陳菊當場卻說:「長期受國營事業重工業及港區污染,將心比心討論,這裡是否還適合住?」只提污染,卻沒提政府想要這塊地。

經濟部評估遷村需六百億元預算,為何這筆錢不能拿來改善空污?倘若因政府需地必須遷村,為何不能開誠布公?這讓居民疑慮重重。

今年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提到,依經濟部工業局規畫,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將推動包括廢酸與礦泥資源化鏈結、廢油資源化鏈結、煤灰、爐碴、集塵灰資源化鏈結及蒸氣等五項鏈結。這會不會更加重當地、以及鄰近地區的污染?

洪富賢提出的質疑,也是許多大林蒲人的質疑:

「我們已經被騙太多次了,南星計畫最早說要蓋機場、接著變住宅區、高球場、商業區、綠地公園,一樣也沒實現,還把海岸圍起來不讓我們進去。」

居民質疑有人住都不改善

遷村之後,政府還會降低污染?

「以前我們說這裡污染,高雄市政府都說符合標準,等到循環園區計畫出來要用到這塊地,就說這邊不適人居住。如果循環園區真的像陳菊說的零工安事故、零排放,為何不先在臨海工業區裡面做看看?」

「我們走了還是要呼吸新鮮的空氣,小港居民也是要呼吸,高雄市民也要呼吸,全國的百姓都要呼吸,你去開發循環園區,政府有能力去督促這些工廠嗎?」

居民們不懂,臨海工業區一年九千億元產值,賺這麼多,都不能有效降低污染,如今新增一個循環園區,就能減少污染?

再者,先前大林蒲一萬多居民,每個人都是周邊工廠的監督者,未來把居民遷走後,整片圍起來,居民與外人均不得進入,污染會改善嗎?

空氣沒有邊界,根據監測,臨海工業區的空氣污染,隨著風向飄到小港鄰近地區,高雄的空污已是全國之冠,新增一個工業區,政府能有效監督嗎?

早在一九七二年,聯合國的斯德哥爾摩宣言就揭示:乾淨的空氣與水,是基本人權。該宣言指出,各國應該對發展計畫採取統合與協議的做法,使發展和改善人類環境的需要一致。

這早已在全球推動的普世價值,在台灣,卻仍存在環境與經濟不能共存共榮的迷思,且帶頭污染者,竟是國營事業。

大林蒲家戶玻璃窗上仍有鐵砂,公園的溜滑梯上布滿粉塵。截稿前,中南部的空污指數連續一週達到橘色或紅色警戒,對敏感族群或一般人有害。

我們走向十一月即將建校滿百年的鳳林國小,看見牆壁上孩子的手繪壁畫,不是美麗海灘與稻田,而是工廠與煙囪。學校距離廠區僅一百公尺,不時噴出濃烈白煙,嘻笑奔跑的孩子,沒有人戴口罩,這已是孩子的日常。

再不久,學校將吹起熄燈號,農田消失,海岸消失,聚落也將消失。

採訪最後,我們問陳彥儒,最想送給大林蒲的歌是什麼?他不假思索的說,張惠妹的〈聽海〉。歌詞結尾是這樣的:

聽,海哭的聲音

這片海未免也太多情,悲泣到天明

寫封信給我,就當最後約定

說你在離開我的時候,是怎樣的心情。

無論是因為空污而遷村,或因為循環園區而遷村,曾經繁華如今不宜人居的大林蒲,已準備走入歷史。而台灣的產業政策與環境政策,還在政治殿堂裡角力著。

■1960年前:農漁商業發達,有小鳳山之稱
■1960年:台電、中油進駐,排放懸浮微粒、硫氧化物
■1970年:中鋼進駐,排放粉塵及多樣致癌物質
■1987年:中油大林廠氫氣外洩,燃料廠爆炸
■1988年:
・大林蒲填海計畫啟動,以電廠飛灰、煉鋼爐碴造陸
・台電大林廠排放廢水,養殖蝦苗暴斃
■1992年:
・中油大林廠硫磺氣體外洩,多位居民就醫
・5月2日,中油大林廠冒出大量白煙,居民圍廠抗議
・5月26日,民眾與警方爆發流血衝突, 39人被起訴,創環保抗爭違法最高紀錄
■1996年:台電大林廠變壓器爆炸
■1999年:中油大林廠油槽氣爆
■2004年:國鉅醫療廢棄物焚燒廠啟動
■2012年:洲際二期動工,抽砂填海
■2014年:高市府宣布啟動油槽遷移計畫,搬至南星填海造陸之地
■2016年11月:前行政院長林全、高雄市長陳菊赴大林蒲,因長年污染向居民道歉

資料來源:高雄好過日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
整理:朱淑娟、吳怡寬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