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全世界都是他們的舞台

這期封面故事的緣起,來自上海的一場晚宴。

那天鄰座的是上海台辦副主任金雷。一見面,「我看了你們的兩岸青創報導(《商業周刊》第一四九六期封面故事),」他認真的說明,上海的策略為何與深圳不同。言下之意,似乎對於上海沒有被報導提及,頗為介意。看來,他們的「業績」壓力不輕。

他說,上海職場的特色是白領為主,創業氣氛不如深圳、東莞,因此,上海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重點是企業實習。「我們希望學生實習後,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工作,而不只是幾個禮拜的夏令營式交流。」今年開始,上海將全力推動中資企業的實習計畫。

我隱約嗅到了新聞的味道,回到台灣,請資深記者康育萍展開追查,一幕幕的新現象浮現,確立了這個題目的邏輯。

一場針對台灣大學生展開的統戰計畫,於今年正式起跑;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騰訊等中國一線企業,史無前例的打開大門歡迎台生實習。跟著學生們的足跡,育萍記錄了他們的實習生活。

在政治計畫外,另一群台灣學生也到了中國實習,他們自己找門路,通過一關關嚴酷的淘汰賽,進了Uber、中信證券、中國銀行等企業實習。在當地,他們看到了世界級的戰爭,也領受到世界級的壓力。

一趟實習後,他們決定進入中國企業工作嗎?有人決定接軌中國,有人則無法認同當地的價值氛圍。

如果你問,我怎麼看中國這波針對台灣年輕人的統戰實習計畫?我有一憂,也有一喜。

憂的是,不只中國,當先進國家都把國際實習生當成育才的前哨站時,台灣顯得保守而封閉,在這場國際人才競逐戰中,我們的策略眼光明顯不足。

喜的是,年輕人的舞台更大了。不管機會來自政治或者市場,我是相信年輕人的,相信他們的見地,相信他們能夠為自己做出選擇。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一代年輕人是幸福的,因為選擇更多了,舞台更國際化了,只要有意願、有勇氣,全世界都可以是舞台。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