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槓上法國政府的花園美術館

(來源.Cartier提供)

如果你第一次到訪巴黎,位在塞納河左岸蒙帕納斯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可能不會是你的觀光打卡清單;但如果你想要了解法國人的世界觀,或你對法國的藝術文化有所涉獵,Raspail 大道二百六十一號絕對是你必須朝聖的地方。

由珠寶商卡地亞所成立的當代藝術基金會(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可以說是精品品牌投入藝術領域的開山鼻祖,但其初衷,可不是因為品牌蒐藏了太多厲害的作品想跟大家分享這麼溫馨可愛的理由,而是非常激進的社會運動精神。一九八四年,法國的文化產業仍由國家完全控制,也就是說,法律規定只有公家機關可以,私人企業是不可以贊助藝術家創作的。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吧!當時卡地亞的董事長Alain Dominique Perrin認為這樣的保守保護主義對於藝術發展沒有幫助,便針對此事和法國政府槓上了!一九八六年他發表一份著名的「法國藝術贊助」的報告,提倡解放藝術管轄權,讓私人企業和藝術家都能從中受惠:藝術家的創作可以被更多人看見、甚至找到藏家,雙方的合作更能拉近商業和文化的距離。

衝撞制度的結果:當代藝術的生態,從此被徹底改變了。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三十一年來,約莫一千四百件的藏品,都是基金會二十五名工作人員透過長期策展、和藝術家培養深厚情誼,進而從藝術家手上蒐藏而來的作品,沒有一件是便宜行事的從拍賣會上砸錢買來的現成成名藝術家之作,例如主策展人Grazia Quaroni就兩度來台擔任台新藝術獎的評審,對於台灣當代藝術的了解,可能比你我想像中更深厚!譬如,以社會科學為主題的展覽,用「移民、全球人口遷徙」為主題的「Native Land」,由著名哲學家Paul Virilio策展。基金會主策展人Grazia認為藏品中最值得一看的作品《EXIT》,就是因應這次展覽而委任藝術家/建築師Elizabeth Diller和Ricardo Scofidio共同創作的。特別之處在於,藝術家使用大數據,將數據分析轉化做一張世界地圖,每次展出時就會跟著當時的數據更新,不但具有視覺美感,也呈現了當下全球人口遷徙狀態。這件作品或許你在Youtube上看過影片,但實際作品的形勢更為複雜,尤其在中東移民潮蜂擁至歐洲的今日,親身體驗的臨場感更是震撼。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