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產業成熟化對台股的影響

銷貨量增加足以彌補毛利壓縮?

對外採購比率提高,強調專業分工的潮流成為全球電子業生態的新趨勢。

去年十二月份,因零售通路個人電腦的年均售價再度跌破一千三百美元,而最便宜的機種價位已破六百美元大關,眼看著低價電腦正逐漸凝聚業者與消費者的向心力,從行銷的角度而言,似乎低價電腦也正跟隨著早些年的鍵盤、滑鼠和電源供應器等產業,將邁入成熟期。

而由產業向少數幾個大廠集中,產品走向低價化且幾近成本邊緣,及將使用人工較多的產品移至大陸及東南亞等地方生產等特性。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台灣電子上市公司正面臨毛利〈Gross Margin〉的壓縮,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指出,在低價電腦的衝擊下,今後上中下游製造廠的毛利,將由昔日的一五%至二○%降至一○%左右,不僅台灣如此,英特爾——這個全世界最大的中央處理器大廠也採取快速的降價策略,意圖提高市場占有率,如下表: 

面對一個新生的產業生態,對投資者而言,將來不但要看公司的營收,更要重視整體的獲利,低價電腦流行之後,銷貨量增加的利多是否足以彌補毛利被壓縮的既成事實,恐怕是當前國內外法人與散戶投資人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