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使館為何紛紛「下鄉」

哥斯大黎加大使搬去五股,尼加拉瓜使館遷到蘆洲

台灣的邦交國以小聞名,國民所得也低;要在台灣設立使館,單單是房租,就已經沈重得令他們難以承受。

台灣的三十個正式邦交國,除了即將斷交的南非外,有個共同的特色,就是面積小、人口少、國民所得低。以國民生產毛額GNP來看,最高的應該是僅有四萬人口的聖克里斯多福,平均三千一百多美元,低的如幾內亞比索只有一百五十美元,扣掉南非,非洲與中南美邦交國GNP總平均,每人每年大約只有一千二百美元左右,與台灣的一萬二千多美元的國民生產毛額相比,不啻千里。可以編列多少外交預算,自是不難想像,要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設館,單單是房租,就是一項沈重負擔。

對於各國駐華使館的「房事」問題,外交部當然責無旁貸,可是外交部的資源有限,加上無邦交的駐華機構,有時重要性還遠甚於邦交國,對邦交國也難一一妥善照顧。以往天母是使館的密集區,現今台北市基隆路的國貿大縷,也有不少駐華機構,不過這兩個地方租金都不低,有些友邦使館,被逼得只好向台北市說再見。

由於房地產不景氣,台北縣建商在推出大型預售案時,竟然想到社區內如果有個大使館,可以提高知名度,對房價有幫助也可以吸引消費者上門。腦筋靈活的建商,就找上了中美洲的邦交國,願意提供免費房舍給大使館,就這樣哥斯大黎加大使館遷到了五股,尼加拉瓜大使館則遷到了蘆洲。同樣是下鄉,哥國大使館就受到相當的禮遇,去年哥國總統來華時,五股鄉公所主動將大使館前的成泰路一段一八九巷,更名為聖荷西路。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