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鐵線雕塑遇到石膏像

北市剛添了一座大學美術館,北師美術館。該館總策畫、故宮前院長林曼麗點出設計重點:輕與重、虛與實的對比。首先,以玻璃帷幕為牆、輕盈透亮的該館,實則承接了台灣美術歷史重量。知名前輩畫家如陳澄波、李石樵、廖繼春,都畢業於該校,再到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就讀。因此,該館首展展出這群老畫家作品順理當然。尤其難得者,東京美術學校畢業生皆須交自畫像,這批創作將渡海而來,讓大家得見台灣前輩畫家少年時的畫風與模樣。

有兩類作品你則可能一時看不出它們亦是展品,但恰也是輕重、虛實的對比。一是日本建築師豐田啟介的公共藝術,二是十九世紀製的石膏像群。豐田除了改造該館空間,並以鐵線創作雕塑,包括部分畫框、商品展台也是依此做成。空心的雕塑,剛好和厚實石膏像有趣呼應。

近百件石膏像也是重量級,由大都會博物館長期借展給北師美術館。這批羅浮宮旁老作坊製成的石膏像,由希臘羅馬至文藝復興時期代表雕塑直接翻模。由於技術精良、翻模需經授權,本身已是藝術品。雕塑家李達皓帶著學生修復了十一件石膏像,優先展出,以生活化的方式陳設。在咖啡廳吧台後、樓梯間轉角處,你都可遇到這些精品,沒有紅線阻礙。甚至,從玻璃牆外就能見到展品。該館大門位於繁忙的和平東路及捷運文湖線旁,另一側則面向台北教育大學草坪,帶來連在國外博物館都少見的流動性與穿透性。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