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

用節氣耕耘健康

十月八日的早晨,時不時飄些毛毛細雨,秋天第五個節氣「寒露」到來,終於讓生在亞熱帶台灣的我們,感受到深秋的微涼。關於「節氣」這件事,在脫離農耕生活後,似乎只是印在農民曆上看吉凶的日子,頂多,記得清明吃潤餅、冬至吃湯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四季都關在常溫二十五度的冷氣房,四季都吃得到同樣的蔬菜水果,氣候轉換稍有不適就用藥壓下去,都市人從皮膚到飲食,對季節近乎無感的狀態。月曆上只關注被標紅字的假期,只圈起跨年、情人節、聖誕節等。二十四節氣小字躺在那兒,就像多印的。

但,節氣真的與現代人無關嗎?什麼是節氣?

古代沒有萬年曆,人們將一根竹竿插在地上看太陽照射的影子,竿影最短的那天就叫夏至,最長的叫冬至。隨著農事的發展,四季逐漸細分成二十四節氣。地球繞日公轉時,在軌道上各個不同位置,因陽光的直射或斜射而有氣候差別。若把繞行看成一趟旅行,二十四節氣就是軌道上的二十四個停靠站,每一站車窗外都有不同風景。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