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歲少女 讓李明博政策轉彎

掛在網路上就是宅?閒暇時間上網進行各種活動,看似只是「一個人」的行為,其實背後有如匯江成海,閒暇時間×網際網路=網路世紀一股改變世界的新力量!

想像把世界上所有受教育的公民擁有之閒暇時間視為一個集合,視為「認知剩餘」(cognitive surplus),這個剩餘會有多大?要得出答案,需要衡量的單位,就讓我們從維基百科開始。假設我們把人們花在維基百科的總時數當作單位——每一篇文章的每一次編輯、這些編輯引起的每一次爭論(就像我與那位電視製作人談話的過程),包括維基百科現有的每一種語言之時數——那大概相當於人類思考的一億個小時。一億小時的累積思想顯然是個龐大數字,不過我們花在看電視的時間數又是多少?

美國人每年大約花兩千億小時看電視,這代表約兩千個維基百科計畫每年所花的閒暇時間。即使這個數字的一小部分也很龐大:我們每個週末光看電視廣告的時間就多達一億小時。如果有人對寫維基百科的人說:「你們哪來那麼多時間?」就表示他不了解整個維基百科計畫,相較於所有人擁有的累計時間,有多微小。讓我們這個時代變偉大的一件事是,我們可以把閒暇看作總社會資產,以用來進行共同創造的大型計畫,而不再是每個人一次消磨掉一點的零星時間。

舉個例子,一項名為烏沙希迪(Ushahidi)的網路服務被發展出來,用以協助民眾追蹤肯亞發生的種族暴力事件。二○○七年十二月,一場引發爭議的選舉,導致吉巴基(Mwai Kibaki)總統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互鬥 ,當肯亞政府禁止主流媒體報導此事時,肯亞政治活動分子歐莉‧歐克蘿(Ory Okolloh) 利用部落格報導這場暴力衝突。然後她要求讀者對此暴力事件,以電子郵件或是直接張貼在她部落格的方式,發表目擊報導與評論。這個方法證實有效,她名為「肯亞權威人士」的個人部落格變成第一手報導的重要來源,同時廣受注目;報導不斷湧進,幾天內就讓歐克蘿疲於應付。她進一步構思出一項名為烏沙希迪(非洲斯希里語,意為目擊或證詞)的服務,可以自動累積民眾的報導(之前她必須以人工處理),並且立即在地圖上標示報導中提及的暴力攻擊地點。當她將這個構想發表在部落格時,引起程式設計師赫斯曼(Erik Hersman)和柯比亞(David Kobia)的注意。三個人透過電話會商後,認為這項服務行得通,三天後第一版的烏沙希迪就誕生了。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