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木人的原點

老是有人說潮濕的台灣不適合蓋木屋、使用木製品等等。但實情是,木頭之前默默陪伴咱們生活的日子,並沒有不好過,木製門窗、洗衣板、大小桶子、木飯瓢……,現在反而成為倒過來追回的樂活之物。國內數一數二的空間、設計作家詹雅蘭與林黛羚,攜手挖出一群捨不得與木頭說再見的人,著成《樂在原木生活》一書。小至風鈴、大至民宿,都可以讓你追隨體驗木頭永恆的溫暖魅力。在此特選鉋刀篇章,由從業一甲子的鉋刀職人,領你進入一切木作的原點。(文.馬萱人)

鉋刀來自於台灣早期的生活所需,協助人們製作的東西,大至房舍,小至一片當年家家都會有的木洗衣板。至於日式格門、窗框的溝槽,或是泡澡的大木桶,也都各有專門工具。可以想像,當年大量依賴木頭生活的台灣,有多少物件的製作,多少的工匠師傅,都得仰賴鉋刀這一門行業。

從刨「摃槌仔柄」、「鋸子手」這類較不具技術性、使用木料也較次等的工具握柄開始,然後才學鑿木、修木等初階技術,「鹿港司」(陳瑞華)十六歲進入這行當學徒,依照行規差不多三年就能「出司」。因為覺得自己這三年所學的只能算基礎,希望在不同地方邊做邊學,精進自己的手藝和應對,於是從製作鉋刀的「武市」,轉進面對不同客人、不同工具、各種鉋刀問題修整的店面「文市」。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