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人類學博物館

原民歷史囍相逢

走進「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一眼就被一整套亮麗「鑲金」的平埔族「木槲草織花服飾」吸引。款式雖簡單,但配色相當大膽,織法更是複雜。這套新娘服由串珠頭環、無袖短衣、短腰裙以及腰帶所組成,特別之處在於混用了木槲草、麻線、毛線來手工編織。每一種染色原料都取材於天然植物,尤其織花無袖短衣利用黃色的石斛莖做出金色效果,更是吸睛。

平埔族由於漢化早,較原始的文物不易蒐集,這套華服號稱全台僅存一套,推論是原居南投埔里林仔城的巴布薩人服飾。日據時代的採集者、擅長以藝術鑑賞觀點評論原住民文物的宮川次郎評為:「傳世罕見之傑作。」

這套難得逸品,是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在一九三四年開館時即有的館藏。其中,串珠頭環是伊能嘉矩的蒐藏。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位台灣原住民研究先驅,這博物館開不了門,許多珍貴原民文物可能流散,甚至台灣的人類學研究,也會更晚起頭。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家瑜說,在一八九五年、日據時代開始的第一年,台灣還處於所謂尚未現代化的時期,伊能就敢於來台、創立「台灣人類學會」。他在一八九七年正式展開一百九十二天的全台大訪查,以後續能發展「蕃人教育」為目的,投入高山與平埔族群實地探訪,並在隔年將台灣原住民分成為八族,台灣原住民首度命名。這套分類法成台灣原民分類最初依據(然而後來因各種時空因素、而增加至如今的十四族)。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