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模式》從阪神地震學習

日本人的冷靜不是一天養成

做為防災的模範生,日本其實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在錯誤中學習建立起一套標準的防災程序。說明世上雖無萬全準備,但盡人事卻是最該學的謙卑。

三月十一日下午二時四十六分,芮氏地震規模九‧○地震爆發開來的那一瞬間,海嘯便開始以每小時八百公里,相當於噴射機的速度向海岸襲來。

日本氣象廳監測海嘯的第一道防線,是在兩分鐘內,根據地震震央位置與規模,推算出海嘯可能的登陸時間與高度,以發布海嘯警報。只不過,氣象廳第一時間估計的地震規模為七‧九,而地震實際釋放的能量,卻是這個初估值的四十五倍。

海嘯監測的第二道防線,則是海嘯登陸時的實際測量。日本沿海遍布氣象廳的「檢潮所」,其中利用水壓測量海面高度的「大型海嘯觀測計」,足以抵擋十公尺大浪,能將海嘯登陸的時間與高度即時傳回。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