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量價重心移轉的契機

褪色的電子股躲過「破滅危機」?

今年主流股和非主流股的價格結構日趨荒謬,顯現了一個危險的訊號,在電子股回檔的這個時刻, 投資人應冷靜下來,為下一步的資產規劃做出理性的決策。

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電子股,其光環在最近一、二周有褪色的跡象。市場的量價重心,不再高度集中於電子股,其他有條件的類股及個股,亦逐漸受到市場的注意及垂青,對多頭而言,這是一個好現象。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就是族群意識太強,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政治如此,股市亦然,因此在分類上:有過去的金融股、非金融股,現在的電子股、非電子股之別。這種意識在股市持續發酵、作用一段時日後,造成的結果就是主流族群的股價,逐漸被膨脹高估,持續時間越久,高估的狀況越嚴重,最後泡沫破滅,付出的代價是相當慘重的。民國七十六年至七十八年的金融股,迄今仍低檔久盤不起,堪稱殷鑑不遠。

資產配置是理財最高境界

投資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在各種不同資產間相互轉換(EXCHANGE)的過程。一般人習慣性的思考方式 ,是以現金做計價基礎,例如某某股票一張幾萬元,某處房價一坪幾十萬元,而最高境界的投資理財觀,則是資產的配置,以何種形態持有最有利。例如新台幣若趨貶,美元趨漲,則現金資產以美元形態持有較有利(當然,另須考量利率因素)。另如大家熟知的本益比,其概念基礎,就是比較資金放銀行生利息,與投資於上市公司股票所產生的盈利,哪一種划算。最近美國與台灣的股市回檔,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利率上升,而股價本益比已高,部分保守的投資人將資產形態由股票轉換成現金所致。又如一九八八、八九年之間,日本及台灣股市本益比已上百倍,香港則十倍不到,在當時把資產從持有日本及台灣的股票,轉換成持有香港的藍籌股,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其資產價值已相差達十倍!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