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篇:卡位大戰一觸即發

紅色資本家不斷湧入香港

九七進入倒數階段,英資勢力逐漸退卻,中資則不斷壯大。利益當前,中資企業開始卡位,進行另一波大洗牌,華潤長期把持中協,早已引起各界不滿,其獨大的局面會被打破?

在香港有六.九%的中資公司從事建築及房地產。 (攝影者.顏章賢 )

七月一日之後,英資影響力漸漸退卻,取而代之的將是中資企業。近年來,中資企業的地位迭有變化。早期,華潤集團在中資公司中領袖群倫,但中信香港分公司成立後,不出幾年鋒頭就蓋過了華潤。去年中共國務院派遣前人民銀行副行長朱小華南下重組光大集團,半年之內,光大系公司的股價倍升,光輝又掩蓋了中信和華潤。五月底 ,北京市屬下窗口公司北京控股上市,首天上市股價就上升了四倍。在一個有效率的市場,股票價格升跌原屬平常,但中資企業之間的股價競爭,卻反映中共政局的權力消長。

英資勢力退卻,中資則不斷壯大。據中國企業協會內部文件顯示,目前經中國國家主管部門批准成立的駐港機構共有一千零八十家,還沒有包括一些利用香港人掛名經營的公司。這一千多家公司之中三八%從事進出口貿易業務,八‧五%從事運輸、倉儲,三‧五%從事旅遊,六‧九%從事建築及房地產,一○‧四%從事金融、保險,一一‧五%從事製造及項目投資,二○%從事服務及印刷行業。直至九四年底,中資的總投資額已達二百五十億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香港最大的外來投資者。中資銀行的存款額占香港銀行總存款額的二四%,中資經營的貿易和保險業務也占行業的總營業額二成以上,中資上市公司市值約占香港股市總市值的六~八%。

中資來港初期是按照國家政策,在中港和海外之間發揮橋樑和窗口的作用,循著「一個中心、兩個扇面」的路向發展,即以香港做立足點,向國內和海外發展,並在英資撤退時,穩定香港的經濟。九七局勢大定之後,中資開始和英資及僑資合作,共同追求經濟發展。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