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 Mobility

社會階級的流動

在西方如英、法等國一直到19世紀都有貴族(aristocrats)和平民(commoners)階級的畫分,在俄國也有貴族與農奴(serfs)的分野,至於東方的印度,更有嚴苛的種姓制度(caste system),把人畫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階級,首陀羅是賤民,大概就是英文的Dalits,或叫untouchables,賤到連碰都不能碰。美國表面上沒有階級,不過收入或財富決定了階級的屬性,賺多少錢決定你住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樣的車子,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如果你是靠打工為生,絕不可能與大公司的CEO為鄰,也不可能在上流社會的私人俱樂部中遊走,所以美國的階級是無形的,但事實上存在。

中國的社會雖有士、農、工、商之分,卻沒有像西方早期那樣嚴格的階級畫分,更不會像印度一旦有了賤民階級的烙印,就永世不得翻身,因此中國有布衣卿相的佳話。這種從平民一步登天做到宰相的階級和社會地位的巨大轉變,就是本文要談的social mobility,通常譯為「社會流動」,我覺得這樣的譯法不足以表達這個詞的全貌,故將之改為「社會階級的流動」。英文給social mobility下的定義是:The capacity for individuals in society to change their class and social status within their lifetimes.(個人有生之年改變其社會階級與地位的能力。)

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史學家何炳棣,是研究中國社會social mobility蜚聲國際的學者,他的《明清社會史論》(英文書名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1368-1911)是探討中國social mobility的經典之作。何先生為了寫這本書,查考了1萬4、5千名明清進士和2萬多名晚清舉人,及特別貢生的三代履歷,其用力之勤,引用史料之廣,幾無人能出其右。難怪此書問世後,即被中西學界譽為開山之作。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