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回首六年

這次是《商業周刊》連續第六年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

二○○一年起,我們就開始關注兩岸三地企業的消長,以營收排名為主軸,看三地競賽。這份排行榜剛製作的前幾年是寂寞的,中國大陸、香港的企業對於台灣人是陌生,當時在處理上這種議題並不符合新聞親近性的特性。然而,一晃眼,兩岸經濟情況已全然不同,使得今年已有兩家國內雜誌跟進製作兩岸三地排行。

媒體的跟進,可以看到〈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不再是遙遠議題,而是趨勢。於此同時,今年起,《商業周刊》也不再特別製作台灣的〈一千大製造業排行〉、〈一千大服務業排行〉、〈金融一百大排行〉。台灣經濟發展已趨成熟,如休息的火山般,這幾份排行榜每年的變化並不大,也使得我們年年在切入角度時,時感無新意。因此,從去年起,《商周》內部針對台灣一千大存廢問題,有多次討論,最後形成上述決議。

編輯議題上的改變,意味:我們期待,雖然讀者站在台灣,但是視野的廣度是世界。

事實上,這六年來,〈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年年變化很大,進榜企業淘汰率高,激烈競賽度如一座活火山,誰能穩入千大,尚未定型。比較二○○五年的榜單,二○○六年淘汰率為九.九%,較去年的八.四%增加了一•五個百分點。在進榜門檻上(第一千名),二○○六年難度又邁向一個挑戰,進榜門檻必須達到新台幣八十四億二千三百萬元,較二○○五年上升二○.二三%。

此外,二○○六年中國經濟成長率高達一○.七%,是《商業周刊》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上市櫃排行〉以來,成長動能最強的一年。龍頭企業中國石化的近五年累計成長超過二.五倍,營收已攻過四兆元大關,拉近與全球龍頭企業Wal-Mart(沃爾瑪)的差距。《商業周刊》資深撰述呂國禎剛飛一趟北京的中國石化總部,採訪巨龍,帶回現場的第一手觀察。

身為台灣人,連續六年看這份排行榜的消長,感慨良多。六年前,台灣還有比較的利基,當時,我們就時時提醒在政策擬定時,要注意台灣會被邊緣化,現在憂慮已浮現。排行榜是集合的成績單,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裡面有太多值得深究的數據。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