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人氣 布希、阿諾擁抱氣候議題

總統制的國家通常傾向於以領導人做為國家的識別象徵。所以對世界上其他國家而言,美國現在是喬治‧布希(George Bush)的美國。她是搞砸伊拉克戰爭的國家;是在關塔那摩灣未審即禁囚的國家;是因為基礎宗教信仰而限制幹細胞研究經費的國家;還是摧毀以京都議定書為基礎達成全球氣候變遷協議機會的國家。

但如此簡化恐怕造成誤解,尤其是像美國一般龐大的聯邦政府。其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政治、經濟與文化生活的多樣性。儘管白宮在全球暖化議題上固執己見,但大部分美國其他領域並未因此停滯不前。就是這些力量迫使布希總統在一月二十三日的國情咨文演說,在環保議題上做出讓步。沉重的伊拉克問題壓得布希總統的民意調查直往下沉,所以他趕緊抓住深得民心的議題,使他保持不墜。而全球暖化正好成為這樣的議題。儘管關於能源安全考量的演說內容並無太大新意,但布希總統卻是第一次向國會提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嚴酷挑戰」,同時提出在某種程度上對抗氣候暖化的措施。

適當而言,扭轉大眾意見的非天氣莫屬——始於卡崔娜颶風(Hurricane Katrina)。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警告美國人「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風險,可能因氣候變遷結果而增加。但科學報告傳達的訊息,不如一個城市的毀滅來得更具說服力。再加上去年焚燒美國西岸的熱浪,伴隨著持續曝光的冰河融解及垂死北極熊的新研究,讓美國人必須做些什麼事的信念只增不減。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