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爾森的「仁義之道」──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觀察

美國新任財長鮑爾森倡議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在北京舉行了首次對話,美方陣容壯盛,包括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在內有七個部、署長在鮑爾森領軍下抵華。海內外傳媒對這個一天半對話的報導與評論,多數是失焦的,認為人民幣匯率及知識產權是美方向中方施壓的重點。其實不是。美方此來,既非施壓,重點亦非匯率與知識產權,而係另有所圖。

前曾分析,鮑爾森見胡錦濤,有如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鮑爾森深知,當數以十億計,工資僅及歐美三十分之一的勞動力持續投入生產後,中國在製造業競爭上取得的優勢,絕非人民幣升值個區區百分之幾十或更多就可以把它抵消的;而且,從全球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言,這樣做毫無意義,且有悖市場規律。中美之間的巨大貿易失衡問題,關鍵不在匯率,而在各自的結構失調,說白了,就是美國消費過多,儲蓄太少;中國消費太少,儲蓄過高。巧的是,中美的結構失調又互為因果。——這即是鮑爾森看出,而要通過對話,向中國指出,可能連中國都未必自知的問題癥結。借孟子的話,這才是攸關大仁大義的大問題也。

鮑爾森行前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署名文章——「同中國展開廣泛對話」,指出要「理順我國同中國的經濟關係,確保兩國都從中受益」;又說,「我們將同中國領導人探討三個領域的問題:一、保持可持續發展同時避免巨大貿易失衡;二、繼續開放市場;三、加強能源保障及改善環境。」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