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三個月前,我與《金融時報》集團執行長奧立佛.福駱特在上海碰面。我們談到這媒體集團如何橫渡一個世紀,開枝散葉,持續發揮影響力。這是我有興趣的,這位工程師背景出身的CEO也樂於分享。

《金融時報》面對的是極為優秀的菁英讀者,包括各國元首、央行總裁,都是對歐洲經濟具舉足輕重影響力。可以想見,這群人多半是決策者,個性非常挑剔、很難對付。

奧立佛.福駱特如此形容:「他們不想你廢話、要精不要多。」

聽到他如此描述時,我不禁莞爾,因為有相同的痛苦與喜悅。喜悅,這是因為你知道正在與一群最優秀的人溝通;痛苦,這是因為總覺得背上馱著沉重的期待。我很同意奧立佛的說法:服務菁英,你必須在操作上,細緻、細緻、再細緻。因此,這一百年來,他們不斷致力於品質的提升,不敢懈怠。更形成一個企業文化。

因為贏得菁英信賴,如今的《金融時報》已從專業的財經報,跨到出版消費精品報紙。因為,他們致力於研究菁英,他們最懂得菁英要的消費品味。也因此,這份消費性刊物的廣告回響很大,因此其獲利狀況更勝母刊。這道理也不難理解,如果你是精品商人,與其散彈打鳥,怎不精準瞄準一群能與菁英對話的媒體。

因為有接近的價值觀,因此繼馬丁.沃夫專欄後,《商業周刊》繼續與金融時報合作,推出收錄於《商業周刊》內的專刊。本期首次推出,主題是:「中國到全世界搶油、搶礦、搶企業——野心」,由資深撰述林正峰主編。

從百年老店《金融時報》的經營理念,呼應到這期《商業周刊》封面故事的主題「四十六個商人返鄉故事」。台灣企業追逐低價大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生產高品質的能力還沒深刻認知。面對中國大陸低價勞力的崛起,我們再無時間繼續眷戀低價的經營模式,這話說了很多年,然而,轉型過來者不多。

儘管鳳毛麟角,但透過《商業周刊》資深記者呂國禎的筆,我們走訪全省各大新設工業區,看到一些台商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回到故鄉、致力升級的故事。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希望。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