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atriates Living Abroad

旅居海外僑胞

陳水扁總統的就職演說,提到「旅居海外僑胞」,其英譯是expatriates living abroad,是道地的美國英文,頗見功力,而且避開了「華僑」的稱謂。台灣的僑務委員會,傳統上譯為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民進黨執政後,自委員長張富美以下,似乎都不喜此一英文名稱,因為張等覺得自己是台灣人,為何要背負著Chinese的包袱,因此有改名之議。好像傾向把僑委會英文名字改為 Overseas Taiwan Compatriots Commission(海外台灣同胞委員會),如此一來,就達到了「去中國」的目的,不過海外華僑們無法接受,以致改名之說仍在研議,尚未付諸實現。如今阿扁的就職演說,使用expatriates living abroad一詞,繞過 overseas Chinese的說法,為僑委會改名開了一扇門。

英美人士稱僑居國外者為expatriate或簡稱expat。上世紀二○年代一些著名的作家像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費滋傑羅(F. Scott Fitzerald)、喬依思(James Joyce)、史坦(Gertrude Stein)等均住在巴黎,這些人就叫做Anglo-American expatriates in Paris。韋氏字典給expatriate所下的定義是one who lives in a foreign country或 to remove oneself from residence in one's native land,用中文講,就是「住在外國」或「不住在自己國家的人」。所以阿扁就職演說把「旅居海外僑胞」譯為 expatriates living abroad,不僅貼切,也合英美習慣。

E patriate當動詞用,作遣回本國解。五○年代初期,美國不准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等人返回中國,因怕他們擁有的尖端科技知識為中共所用。後來經由美中雙方在日內瓦的談判,終於達成 expatriation(遣返)的協議,錢學森等方得返回中國,一些羈留中國大陸的美國人,亦得以回美國。Expatriation和deportation(遞解出境)不同,後者是指違反美國移民法被遣送出境者,通常被deport後,即不能重回或再入境美國。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