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阮做戲的人

有一次內部會議,商周經研室資深研究員馬萱人提出一份「老東西新生命」的研究報告,提及近來頗受歡迎的女子十二樂坊。這群大陸年輕女子竟然以琵琶、胡琴等古老樂器,風靡海外。有媒介甚至以王菲、鄧麗君等流行歌手比擬其受風靡程度。

提起國樂,多數人認為這是LKK的玩意兒,早晚會被淘汰。我在青少年時期,接觸過國樂,因此得以認識中國音樂之美。聽音樂,感動到雞皮疙瘩都豎起,多是源自於聽國樂。那種感動,會讓我衝動的想要放下世間一切去追求。然而,國樂迷並不多,所以我很難有機會與同儕分享這樣的感動。大概十年前,有一次採訪奇哥董事長陶傳正,不知怎麼的談起國樂的一首曲子,兩人的話匣子整個打開。第二天,他立即差人送來那張CD。事隔多年,我依然記得他感性之舉。

老東西通常都經過歲月的考驗,有其厚度,可惜在時代更迭中,多沒有取得與新世代溝通的方式。國樂之於台灣,就是此種情境,它遠不如布袋戲的轉型順利。史艷文、藏鏡人是四、五年級世代共同的回憶,雖然我們不再看素還真,但布袋戲依然活躍於台灣。因為,布袋戲被賦予新生命。

最近,我與同仁到雲林走訪霹靂布袋戲的負責人黃強華,大開眼界。他是黃海岱的孫子。他們一家三個男人,一個五十歲,一個七十二歲,一個一百零五歲,一輩子的唯一工作就是布袋戲。沒有這三個男人,布袋戲在台灣的景況恐怕就會如今日的國樂。聽黃強華談創新,沒有深奧的學術理論,但是盡透企業經營之道。

那下午,處處是矛盾。我坐在一個稻田間的辦公室,聽一位「以阮做戲的人」自稱的人,談好萊塢皮克斯動畫公司的美術總監與他們技術交流經驗,聽他找美國人寫布袋戲劇本大綱、聽他們如何顛覆傳統搞一個像環球影城的片廠演布袋戲。他布局時,對於拉高門檻如何阻絕競爭者進入、如何跨入國際市場,都有一番想法。

近十年,創新成為管理學上重要的議題。然而,企業界多只重視創意的產生,忽略創新的執行。據此,本期《商業周刊》,主筆李采洪與記者姚惠珍以此為封面故事主題。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