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美麗的生命

我與劉海若認識多年。她的第一份新聞工作便是在商周當記者,我們後來又巧合的在電視台二度當同事。我結婚時,她義不容辭的擔任總招待,緣分就這麼延續下來。

她想到香港鳳凰電視台發展時,曾經找我聊過。我問她,為何要離鄉背井?她說,很希望能成為一位更具國際觀的記者。於是,她勇敢的放棄台灣的風光,到香港新起爐灶。異鄉工作自然辛苦,但她越戰越勇,韌性極強。她希望有朝一日能馳名全中國大陸。

誰也沒想到,海若如今真的馳名中國,但過程卻如此曲折,代價如此昂貴。

前年五月,在英國發生的那場火車事故,她的兩位好友走了,海若也命在旦夕。發生意外後,我飛到英國去,為了海若,也為了另一位好友巫佳靜。我們捧著佳靜的骨灰回來,但沒見到海若,英國警方冷冷的說,海若幾乎腦死。

此後,海若的消息我都是間接從媒體上獲知。當我聽到,她甦醒後,簡直無法置信,心情更是百感交集。我始終沒勇氣打電話給甦醒後的海若,我不知道該與她說什麼?她讓我想起佳靜。我很想問她,那班列車上究竟發生什麼事?為什麼佳靜就這麼走了?我想問,但問不出口,也不會有答案。

許久許久之後,我還是撥了電話。有機會到北京出差,會去看看海若。海若還在恢復中,有些記憶並不完整,我們無法像以往那般無話不談。不過,她的進步總讓人驚訝。去年底,我與副總編輯張毅君等人到北京出差,又去探望海若。毅君也是她的舊識,大家聊得很盡興。海若還熱心的告訴我,有什麼線索可以發展成題目,我彷彿又看到以前的她。席間,劉伯伯與劉媽媽聊起如何熬過這數百個日子,我深刻的感受到生命的奧妙。

我對海若說,能活下來,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老天爺一定有什麼特殊的安排。她點點頭。事實上,她復健的過程中,就經常到醫院探望其他病人,為他們打氣。

這期《商業周刊》以劉海若的故事為封面,主筆郭奕伶與攝影主任駱裕隆用他們的筆與鏡頭,紀錄這段美麗的生命。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